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月份:病毒性肝炎预防一、甲型肝炎肝炎为严重危害我们健康的疾病。而其中又以甲型肝炎的感染最多。故加大对甲肝的防制措施,同时了解一些甲肝的相关知识,对我们的健康十分重要。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随甲肝病人的粪便排出。当人们饮用或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蔬菜时,就可能被感染。甲肝病毒对物理、化学因子耐受力较强,能够较长时间在外环境中存在并保持传染性。甲肝常年都有流行,但感染和发病高峰在春、秋季节,发病以儿童为主。有时能引起特大爆发流行,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分散的小规模流行。甲型肝炎的感染发病特点:1.一般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近年成人发病增加显著。2.甲肝病后80%以上的患者3个月内恢复正常,20%以下的患者6个月恢复正常。病程结束后获终生免疫,不会转成慢性肝炎,病死率约1%。如何预防甲型肝炎?预防甲肝的重点是采取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1.饮用水的管理:防止人粪污染,自来水要按规程消毒,不能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2.粪便管理:厕所要建造在离水源水井50米以外,粪堆、粪池设防漏墙及防渗层,以防止漫出或渗入地下。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或一份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用3~5%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3.饮食卫生:提倡分餐制。不要生食甲壳类水产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4.疫苗接种:对易感人群接种甲肝疫苗。减毒甲肝疫苗和灭活甲肝都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存在于乙肝携带者的各个部位。他们的血液,唾液,乳汁,泪,精液,月经,阴道分泌物,尿,汗等体液都带有乙肝病毒,所使用过的物体都或多或少的有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摄氏度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液,煮沸10分钟、65摄氏度10小时或高压蒸气消毒液可以灭活。在血清中30-32摄氏度可保存6个月,零下20摄氏度中可保存15年。乙肝病毒的传播离不开三个要素: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1、传染源:乙肝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和血液里的完整成熟的病毒含量成正比。血液里的乙肝病毒越多,那么他的其它体液里的病毒也会越多。2、传播途径a、血液传播输血,血液传播是一个非常强的传播途径,因为乙肝携带者的血液里的病毒浓度很高,即使有抗体的人一旦输入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也极有可能感染上乙肝病毒。b、医源性传播包括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像一些消毒不严格的牙医诊所牙钻,内窥镜,污染的针,针灸的针.....都会成为传播乙肝的重要途径。c、性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但在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不是此途径。此途径的传播能力较强。(有相关调查证明,夫妻间传染不是很多。)有抗体的人不必担心。d、母婴垂直传播,婴幼儿时期的传播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形成,一旦感染乙肝就无法清除,几乎必然慢性化。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婴儿一出生就注射乙肝疫苗,有效的防止了乙肝在下一代的传播。此传播途径危险!一旦感染携带终生。所以要给小孩做好预防工作。e、日常接触传播乙肝病毒经过消化道可以被分解成氨基酸。但是多数人的胃和口腔有不同程度的溃疡和破损,通过皮肤等途径传播的病毒量很少,此途径传播乙肝病毒的量很少,感染后发病,慢性化的可能性低。f、有蚊虫叮咬等传播。蚊子叮咬所传播的病毒的量有限,传播的病毒的量很少,可以忽略。j、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保护作用注射疫苗产生足够浓度的抗体才会产生很好的保护性。注射了三针乙肝疫苗后要去化验确定产生抗体,如果没有再补一针或者换一种疫苗注射。关于疫苗的保护能力要看以下三个方面来:1.抗体的浓度抗体浓度越高,所能抵御的乙肝病毒的量就越多。2.感染病毒的量如果有足够浓度的抗体了,那么一般性的接触就可以完全避免感染了。但是如果是输入乙肝携带者的血这种大量的病毒进入那还是无法保证安全。3.乙肝病毒的变异如果乙肝病毒有亚型变异,那么可以逃避已有的抗体(免疫逃逸),仍然有可能感染乙肝。(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所以说,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不能完全杜绝乙肝的传播,只能是最大限度的进行保护。事实也证明,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肝的传播!3、易感人群:人群按照有无抗体和产生抗体的原因来分,分为无抗体、疫苗产生抗体,自然抗体。a.无抗体的人群是很容易被感染,一旦感染6%左右会慢性化,b.疫苗产生的抗体每隔3年需要补一加强针。c.产生自然抗体的人终生对乙肝免疫,保护性也更强。从以上可以看出乙肝的传染源很多,传播途径也比较多(但不属于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疾病)。易感人群主要是没有抗体的儿童和没有抗体的成年人。而很多乙肝携带者都不知道自己是乙肝携带者。这增加了乙肝的危险程度。3月份: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儿童、成人也有感染或隐性感染。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学校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基本15字防控措施为:勤洗手、常通风、吃熟食、喝开水、晒衣被。(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二)学校的预防控制措施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2.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3.每日对室内公共教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发现确诊患儿24小时内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病例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学校放假措施。4月份:预防流脑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全年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较多,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以14岁以下年龄、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是易感人群。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感染流脑后初为低热、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体温升高、畏寒,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皮疹等。病情严重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喷射状呕吐、怕光、狂躁、颈后疼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亡,婴幼儿病情更为凶险。我国曾经历过三次大暴发,流脑细菌群分13个群,最多见的是A、B、C三群,C群菌相对于A群菌来讲,其本身的毒力比较强,引起暴发型流脑较多。普通流脑的病死率在5%左右,暴发型流脑的病死率则高达50%以上。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非常重要,不要延误了治疗。提醒广大师生,今年冬春气候变化不定,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师生如出现有类似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密切接触过流脑病人的人,可采用磺胺类药物预防。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流脑。特别提醒:流脑预防措施一、要注意通风,常晒衣服、被褥、晒太阳。在流脑的高发期,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疑似或流脑病人。二、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饭前便后勤洗手。流行季节室内还可经常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三、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饮食合理,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四、立科学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避免过于劳累,注意运动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五、15岁以下、没有接种过流脑疫苗的孩子,可去社区医疗接种点及时接种疫苗。仍要注意在流脑高发期做好适当的保护。六、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或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不明原因呕吐、同时四肢及颈部明显肌肉紧绷僵硬、痉挛,就应当排除是普通感冒的可能,提高警惕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同时家长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学校按照乙类传染病24小时内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月学生保健教育资料——洗手卫生保健作者:柯新点击数:60更新时间:2012-10-1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情况下,同学们必须注意洗手:1、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打喷嚏及咳嗽后;2、触摸过公共物品,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及门柄后;3、在接触眼、鼻及口前;4、进食及处理食物前;5、大小便后;6、处理被大小便污染的物品后;7、探访医院及饲养场前后;8、接触动物或家禽后。除了强化洗手的卫生意识外,更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洗手。不但要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更要知道怎样洗手才能预防疾病。应该使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步骤和时间,认真地清洗双手。挽起袖子,打开水龙头,咱们一起学习洗手。不能和水来一个轻轻地吻,你必须和它来一个亲密深度接触。湿润双手,涂好肥皂开始六步搓洗: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六步搓洗法,第一步:五指并拢、掌心擦掌心;第二步:掌心搓洗掌背,左右手相同;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擦掌背,左右手相同;第四步:指尖摩擦掌心,左右手相同;第五步:拇指在掌中旋转,左右手相同;第六步:两手互握,互擦指背,左右手相同。去除污垢,杀菌消毒是洗手主要目的,肥皂能有效地去除附着在皮肤细小缝隙中的一些污物,如灰尘、泥土、血渍等,洗手液含有酒精能杀菌消毒。专家建议,洗手的时间最好能控制在30秒钟以上,流动水冲洗,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清洁效果。每次洗完手后,注意要用清洁的干毛巾或纸巾擦干,最好不要烘干,因为表面水的快速挥发会导致皮肤部分失水,造成皮肤发干,变得粗糙。特别注意,绝对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或纸巾抹手纸用后应妥为弃置。抹手毛巾应放置妥当,并应每日至少彻底清洗一次,如能预备多条毛巾供替换,则更为理想。11月学生自护常识——科学饮食避免营养不良作者:柯新点击数:51更新时间:2012-11-09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都不惜工本地进行智力和营养投资。但为什么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中,也会出现孩子营养不良呢?这主要应该考虑:一、饮食方法不当:1.偏食,父母没时间照顾小孩的饮食,早饭不吃或饮食单调。2.不良的进食环境(父母在孩子面前强调这个好
本文标题: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4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