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
论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已发生巨大变化,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有待进行改革,以便与时俱进,满足事业单位经济核算在各方面的需要,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据调查数量近130万个、约有4000万从业人员的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外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财政部与其他会计管理部门陆续发布事业单位准则以及制度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本文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讨论: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会计原则;无形资产;权责发生制一、核算基础存在不足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所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会计年度内收支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如对跨会计期间的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下是用现金的支付日记作费用核销,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混淆的做法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信息失真,对这些资产的监督和控制也可能失真。再如收付实现制下,以款项的实际收支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资金来源、使用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其实质是将事业支出总量和事业收入总量相配比,这种配比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二、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形成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从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事业单位主要产品和各种服务的精神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向社会提供生产或生命性服务。行政单位主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国家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效果在国民经济中,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收入对依赖不同的市场。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参与市场竞争,行政单位是一个市场经济组织指挥官,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从市场中取得发展事业所需的收入,行政单位则不能依靠权力从市场中谋取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市场,也引起会计核算的许多方面与行政单位不同。所以,就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那样,以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为标志,将它们划归一种类型,统一执行一个《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三、关于会计原则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基础,不能完全和完整的会计和机构反映所有的资产、负债、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和控制,不同的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正的有效性。不能如实反映的资产和负债单位、单位核算和支出、收入、费用仅包括现金和实际收入缴纳部分,虽然能客观地反映机构的现金流,但没有反映当前已经发生,但尚未支付的现金的一部分,就像一些制度的默认付款。通常存在于每一会计年度的计画还比例的国际收支平衡,如对固定资产进行不每年都会发生的,以及使用的固定资产亏损是逐年发生。在大修理的固定资产的一年,根据收入和支出,要修理直接计入支出,因为那一年增加支出,减少平衡。四、无形资产核算问题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需要。按现有制度规定,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分期计入经营支出。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是合理可行的,但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摊销一次计入事业支出的会计处理尚有商榷之处。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核算无形资产时,只是通过借记、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最终转入“事业支出”,当期“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作为资产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也就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其存在。于会计报表和账户未列示无形资产状况,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单位而言,不利于单位内部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控制、监督管理;就国家而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五、实行新的会计报表体系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作了统一规范。过去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报表体系各不相同,反映的内容差别较大,既不通用,也无可比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很难从宏观上汇总出口径一致的、完整的财务指标。为了增强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对有专款收支业务的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要求编报专款资金收支情况表;事业单位还可根据财务管理需要,自行设置一些辅助报表。六、会计要素定义不够科学,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项,会计报表主要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编制所依据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净资产”基本会计等式的扩展,把收入、支出揉合在资产负债表中,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性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静态会计报表,而“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是一动态会计等式,这使得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成为了科目余额表,其内容与名称不相吻合。而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报表,应当依据“收入-支出=结余”这一会计等式编制。所以,为了简洁、清晰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应当增添“结余”这一会计要素。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一、引入权责发生制由于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需要。因此可引入企业会计的理念,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一般核算原则。权责发生制计量的是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各个期间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财务成果,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或产品所耗费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比较,为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会计信息,促进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二、实行新的会计报表体系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实行新的会计报表体系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不同类型的机构的财务报表的统一标准。过去的不同行业机构报告制度各不相同,反映了含量差别较大,既不一般,也没有可比性,金融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从宏观上很难收集口径一致的、完整的财务指标。为了提高通用性和报表可比性,改革后的会计报表机构,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进度和看会计报表、平衡的手册等;一个特殊的基金,以平衡经营单位,应根据财务部门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准备专门的基金平衡基金桌子;机构还可根据财务管理需求,设置一些辅助的报告。三、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可以与企业会计制度同步,不需要维护一个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的科目。并且加入“在建工程”科目。
本文标题: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8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