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复习重点心理危机干预对抗震救灾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存活者可能会面临下列五种心理经验:1.死亡的印记:存活者目睹死亡事件,特别是自己亲近家人就在自己身旁却无力营救,这样的意象往往盘据在存活者的脑海,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2自我罪疚感:存活者面对亲人的死难,往往伴随着罪恶感。例如他们会认为:为什么别人的楼房不会倒塌,偏偏我们的房子在一夕间化为乌有?或者幸存者面对自己妻子的罹难痛哭:我明明就听到她的声音,可是就是没有办法拉她出来,为什么我没办救她。这样的自我罪恶感若未能适度处理,有可能转化为潜意识的压抑情绪,加剧自我无助感,并且对自己的幸存感到责备与不安,从而改变自我概念与人生观。3.心理的麻木一般来说,当面临创伤意外后,会有一段时间表现十分冷静镇定,好像可以勇敢因应灾难事件,但这往往是一种「暴风雨前的宁静」,但外界往往面对此状态会以为幸存者冷静因应、意志坚强。心理麻木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如果在短期内存活者有此反应,可以降低患者直面对灾难事件的心理痛苦与身心冲击,但若长期以否认压抑的方式面对灾难事件,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扰或心理不健康状态。4.关爱的冲突存活者是亲身经历灾难事件的见证者,所以,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描述叙说往往是厘清灾难事件的宝贵经验。一开始对外界的探询访视,存活者会高度配合并叙说经验。但当存活者一再被要求「经验再现」,反而会产生心理疲惫,甚至对外界的访视产生不信任感。所以,以专业的方式介入存活者的社会支持,并严守专业伦理,是访视受害者的基本守则。5.意义的追问存活者需要在适当时机尝试解释自己的遭遇,并且能够慢慢赋予事件意义,并肯定生命的价值,重建社会网络与维持社会功能,这部分涉及存活者对生命意义的重构与新生活的开展「活出意义来」是存活者的终极目标,而这同时攸关创伤家庭的生活质量,这是漫长却必要的心理复健工作的一环。以上是存活者面对灾难事件的可能心理反应历程。这时,心理危机干预好比一根拐杖,成功的心理干预,不是抹去灾害的这段记忆,而是把记忆置于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如同下山时腿累得发抖,这根拐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对于存活者我们的关怀接纳对他们来说十分有效,关怀接纳存活者必须具备的态度无言的陪伴(Presence)一杯温水(Warm)一张面纸(Care)大耳朵少嘴巴(Listening)说停就停(Respect)第一讲危机与危机干预概述(一)危机与心理危机1、危机: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2、心理危机:是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对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3、心理危机的特征心理危机干预1)时限性:大多在1-6周内消失,不超过6-8周;2)信号性:个体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3)干预效果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4、心理危机三种理解模式心理心理危机危机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平衡模式心理认知模式1)心理危机的平衡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遇困难、应激或遭受心理创伤。但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的满足、安全和有意义的存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失望等情绪问题;因个体不能承受极的紧张和焦虑,发生情绪崩溃或想寻求解脱,导致情绪失去平衡,才会进入危机状态。2)心理认知模式.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当事人认为某一突发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否则危机很容易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突发事件出乎人的意料,二是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危机有危险与机遇两种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家庭,并使人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那么这种危机是危险的;但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依引起危机的事件对危机的分类境遇性危机丧失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1)发展性危机是人们在经历重大的人生转折意义事件时,可能引起的异常反应。如:初为人母临盆时;青少年大学毕业时;中年人重大职业改变时;老年人退休时等等。2)境遇性危机是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异乎寻常的重大事件的危机反应。它是难以预见和控制的。如:恐怖袭击、绑架、破产3)生存性危机是指由目的、责任、独立、自由、献身等设计人性的重大命题,所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焦虑。如:现在面临的人生命题是什么?4)环境性危机是指灾难降临到一群人身上引起的危机反应。包括:自然现象、生物因素和政治因素。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二)心理应激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用应激来描述外界刺激对机体的影响,而将外界刺激作为应激源。他将应激分为良性应激与不良应激。拉扎拉斯强调认知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对应激的反应取决于个体处置这些应激因素的能力及对相应后果的评价。现代的应激概念是众多观点的综合。包括三个方面:应激是一种刺激,一种反应,一种处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种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对心理应激的理解包括的内容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2)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和和文化的生活事件;3)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4)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5)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心理危机的过程与结局(一)心理危机的过程成长期解决期防御期冲击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过程三阶段模式第一,震惊与逃避阶段。麻木、迟钝、否定现实是这个阶段人们的基本状态。此时重要的任务是体验失落,让危机中的人在专业人员的陪伴下认识现实第二,面对与瓦解阶段。愤怒、迟缩、焦虑、内疚、讨价还价、思念维持心中的希望是这个阶段人们的基本状态。此阶段重点在于重新体验悲痛,进行不良情绪的宣泄、释放,减轻心理负担。第三,接纳与重整阶段。开始转变,寻求突破,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进行新生活是这个阶段人们的基本状态。此阶段着重于自我认知,以优势视角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潜能的激发、自我合理定位都十分重要。(二)危机的结局与心理创伤1危机的结局未能渡过物质依赖与滥用渡过但留下心理创伤有效的应付危机心理矛盾冲突激烈难以解决,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暂时渡过危机,但并没有真正将危机造成的影响解决好,而是遗留下来一些认知、行为、人格方面的问题等,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再次浮起。经不住强烈的刺激,导致物质依赖与滥用、自伤自毁、自杀、攻击等。顺利渡过危机,获得经验和成长,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2、危机的心理创伤1)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2)过强或时间过长的危机还会给经历危机的人造成PTSD(创伤后应激症)。3)过强或时间过长的危机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第二节严重危机事件1、严重危机事件:又叫创伤事件,是指那些危及生命的、出乎意料的、让当事人无能为力的一些重大的负性事件,是一种境遇性的危机。2、危机事件的分类1)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可分为:A.正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B.负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它与心身健康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2)按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可分为:A.客观事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件。这些事件其他人也能明显体验。B.主观事件:有时难以被其他人体会和认同,包括人际矛盾、事业不顺、负担过重等。3)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可分为:A.躯体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B.心理性应激源: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C.社会性应激源: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祝、政台经济制度变革等应激源。D.文化性应激源: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方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心理危机干预一、严重危机事件的含义及影响因素个体的机体状态以往的生活经验人的个性特征人们的认知评价个体的应对能力消极或意外的刺激对事件的控制程度社会支持状况(二)影响危机严重程度的心理因素二、严重的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突发严重公共危机事件严重的工业事故战争三、个人工作生活事件(一)个人工作生活事件表现1、工作问题2、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3、(就业)学业问题4、个人特殊境遇5、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6、喜庆事件(二)生活事件的评定与健康1、生活事件:指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第三节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发展一、危机应对与危机干预(一)危机应对1、应对: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稳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的努力。人类的应对是通过预测、反馈及控制三种机制实现的。2、人类应对的三种机制1)预测:对威胁情境的正确理解和评价,2)反馈:校正应对的作用,反馈的精确程度能左右应对的成功程度;3)控制:包括自我控制与对环境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承受应激和调整环境的力。3、应对的功能1)问题指向性功能:改变现存的人—环境关系,通过改变个体支持总量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应激源。包括: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与建议;解决问题——制定与实施解决问题的计划;面对问题——捍卫个人权利或劝说他人改变行为。3、应对的功能2)情绪调节性功能:对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的控制,通过应对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包括:宣泄情绪、评价问题、积极评价问题、回避问题。4、不良应对策略的几种形式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毫无节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毫无节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服用过量的药物或自伤行为服用过量的药物或自伤行为饮酒或使用其他非处方药物饮酒或使用其他非处方药物5、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阶段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程度及持续时间不同。1)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心理危机干预当事者表现出麻木、否认或不相信,心理危机干预应进行情绪调节以减轻或预防事件的冲击。2)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3)第三阶段:消除反应接受事实,对损害、丧失或威胁重新作评价,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应对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改变人—环境的关系。(二)危机干预与心理急救1、干预:又称应激处理,其工作的内容是解释症状,并给出一些应对的建议,告诉当事人怎么去处理、做什么等。它是一种急救工作,是预防性的,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短期内完成,其工作形式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别。2、心理急救:是由经验引导的帮助儿童、青少年、成人和家庭克服灾难和恐怖主义造成直接后果的标准方法。旨在减轻灾难事件所带来的初期的痛苦,而增强短期和长期的适应和应对能力(美国国家PTSD中心给出的定义)。3、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早期对象主要是遭受创伤性事件的个体。其早期工作是对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进行简短而有效的心理救助,使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三)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比较表1-1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不同心理危机干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2、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24小时到72小时。3、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是最简易的心理咨询方法,如净化倾诉、危机处理、松弛训练、心理教育、严重事件集体减压等。4、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和社会支持系统结合起来二、心理危机干预的起源和发展(一)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起源1、林德曼理论林德曼提出:一个人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不应过度沉湎于内心的痛苦之中,而要让自己感受痛苦体验,宣泄情感,正视现实,否则容易产生不良结局。这一理论适用于突然丧失亲人的场合。林德曼发展了“痛苦工作”的概念,它包括对丧亲的
本文标题: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