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儿童心理案例报告姚颖北京市西城区顺城街第一小学摘要:刘某是北京市某小学的一名三年级学生,今年9岁,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和不当的教养方式,最终导致了他无法与伙伴正常交往,从此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来满足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经分析、诊断求助者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和攻击性行为,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经过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及咨询方案等。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攻击性行为错误认知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案例报告一般资料:刘某,男,9岁,汉族。1997年出生北京,现正在北京一所小学就读,上三年级。父亲是部队的一名干部,常年不在家,母亲在家做全职太太,主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学习,父母两人的文化程度均是大学。母子俩与老人同住。求助者是个比较倔强的孩子,从小就与人格格不入,但由于是剖腹产,因此家长怀疑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是剖腹产的后遗症,觉得十分愧对孩子,加上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不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而刘某又是三代单传的“独苗苗”,全家人对他十分宠爱,在家里逞强霸道、无法无天,如果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摔东西、尖声叫喊,有时还骂人、打人、咬人,渐渐地就出现了他自私、跋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交往等问题。有一次在读幼儿园时被小朋友欺负了,脸上被抓伤,回到家后妈妈没有问原委就训斥他:你怎么那么傻,他打你,你不会还手吗?下次再有人欺负你,你就打他,这样以后才不会受欺负!自那以后,他就经常用武力解决问题,他还特别喜欢看有武打镜头的影视节目,并常常模仿那些人物的动作,渐渐发展了挑斗是非的行为。上小学后,在学校经常对同学施予拳脚,每当与同学发生纠葛,便吹胡子瞪眼,以武力相威胁。有时,同学不惹他,他也会多事,不断制造冲突,欺负弱小同学,搞恶作剧等,吓得同学们四处乱跑,忙于躲避,他却以此为乐。因此,同学在远处望见他都急于避开他。学校老师也经常找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可还是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使孩子对老师也产生了不信任,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各科老师都反映他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家长此时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十分担心,于是和孩子一起前来咨询。主述和个人陈述: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不听父母的话,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它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本人陈述:刚上学的时候,“我”也想做个好孩子,想让大家都和“我”玩儿,让老师表扬“我”。可是跟他们一起玩儿的时候他们经常不听“我”的,连爸爸、妈妈、爷爷……都听“我”的,他们为什么就不听呢?所以,“我”就经常和他们吵架,为此老师经常批评“我”。后来批评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再后来,因为“我”经常给老师惹麻烦,老师就不让其他同学和“我”一起玩儿了,“我”一个人觉得没意思,就主动找他们玩儿,可是“我”一过去,他们就跑,真的没人理我了!有一次看到高年级的大哥哥打架,老师就去批评他,而且说了很长时间,于是“我”就开始打人、扔东西,这样,不仅同学们又“理”我了,老师也“理”我了,虽然他们是批评“我”,那“我”也觉得总比没人理要好。所以,我就经常做一些别的同学都不做的事,为的就是让别人注意“我”、“理”我!家长说如果好好的,就奖励“我”,可是“我”怕大家又都不理“我”了,而且想改也改不了了,所以就一直这样。其实我心里也很难受,在学校我没有一个好朋友,同学们都不理我,老师也不喜欢我,有时候我真的不想来上学了。他们说“我”有心理问题,听说学校有心理小屋,还有咨询的老师,“我”也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想来又不敢,所以就让家长带“我”来了。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在咨询师面前态度比较友好,情绪比较稳定,体健,无任何躯体不适。通过陈述,可见本人思维是很清楚地,且有良好的“自知力”,而且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害怕别人不理他,所以采取了自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来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据求助者的同学反映,求助者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也得过一百分,但后来表现越来越不好,刚开始和同学发生争吵,,再后来毁人东西,老师都不让人理他,现在变得也敢与老师顶嘴,甚至骂老师。求助者的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姓名:刘某某年龄:9岁受教育状况:小学三年级学生联系方式:xxxxxxxx2、求助者的生活状况:与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一起居住;父亲常年不在家,主要有母亲照顾其生活学习。3、学习记录:刚开始对学习有兴趣,后来由于不愿意学习,有问题也不愿意老师和家长,所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4、社会交往:没有好朋友,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5、自我描述:对自己的长处、优点、缺点的言词、表情、语言、语调没有夸大和缩小。求助者个人成长史资料:婴幼儿期:剖腹产童年生活:无重大疾病;父母长期两地分居,感情比较和谐;小时候因是三代单传,所以比较溺爱,任性,幼儿园时因为受小朋友欺负后家长引导其以牙还牙,又加上爱看带有武打的电影,所以已经有攻击性行为。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交往状态:1、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思维状态正常;情绪比较低落,容易激动;易激惹,不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人格完整,相对稳定。2、身体状态:无躯体异常感觉3、社会交往: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不想上学。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一)家庭因素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是刘某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诱因。年纪较小时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本来在孩子心中已产生怨恨的不满情绪。家长不是给孩子恰当的引导,而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利用言语鼓动他下次的行为,使刘某从小就缺乏是非感,为他后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和持续埋下了种子。当他再次受到欺负时,当然不甘被人欺而还手打人。这样的行为得到家长的允许,加上打赢后“胜利”的体验以及家长言语的赞扬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这一行为。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说,被强化的行为在类似的情境出现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刘某渐渐的发展了他的攻击性行为。(二)心理因素1、情绪、行为:刘某在家里就为所欲为,家长过分溺爱,使孩子逐渐养成了冲动、自控能力差,情绪稍有激动,就头脑发热,就会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2、心理发育不成熟:儿童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容易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三)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常会受社会上一些不法青年的负面影响,如果没有人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他们就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刘某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持续与他从小模仿电视电影的武打动作亦有关联。每当他看到影视节目中那些打赢的角色就以为他是英雄,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对他的动作加以模仿,还希望在欺负别人中得到验证,从而养成了不良习惯。于是,遇事总是喜欢以攻击行为解决,使得同伴对他望而生畏,不敢靠前,结果被同学所讨厌和孤立。这样一来,导致他的行为更富有攻击性,产生恶性循环。评估与诊断:根据求助者又主动求医的行为,且“自知力”完整,能够完整地分析自己的情况,内容没有泛化,因此诊断为一般的心理问题。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障碍、攻击性行为、错误认知。具体分析如下:1、人际交往障碍求助者从小娇生惯养,逐渐形成了凡事以“我”为中心的处事方法。在群体中,当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时,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行要求对方服从自己,因此经常与人发生争执,这些行为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这样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2、攻击性行为、错误认知求助者的攻击性行为与错误认知是紧密联系的。求助者之所以会产生攻击性的行为,是由于幼儿园中发生的被欺负事件后家长的教育他谁打你你就打他,这样你就不会受欺负了的错误认知,以及上学后,由于他的行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所以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远离他,不理他,使他无法满足与人交往、希望被注意的心理需求。正在此时,他看到了高年级的大哥哥因为打架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因而产生打架可以与同学交往并且也能引起老师注意的错误认知,致使他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求助者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是导致他人际交往的障碍。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确定了以下目标:具体目标:1、通过咨询,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减少攻击行为,使其知道通过积极的方法,来赢得友谊和关注。2、通过咨询,使求助者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学会交朋友。最终目标:通过咨询及不断尝试,使求助者体验到与人正常交往、获得友谊的快乐。长远目标:使求助者产生愿意和他人友好交往的情感,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的方法:1、引导求助者作自我探索,使之能够认识成长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个性方面有什么不足,体验到从前自我认识的不足,增加自发性与活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排除障碍、创造条件、开发潜能。2、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以消除不良的行为。咨询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咨询师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责任:1、帮助解决他的心理问题;2、遵循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3、保守咨询秘密;义务:1、有义务介绍咨询的方法和原理;2、有义务准确介绍收费标准;3、有义务介绍自己的业务专长。求助者的责任和义务: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义务:1、有义务按规定交费;2、有义务尊重咨询师的劳动。咨询过程:具体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咨询,与求助者共同探讨他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求助者感受到既往经历中的体验,启发他认识到过去存在的错误观念、认识及个性发展方面的不足,导致出了与人交往困难等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求助者自我改变。第二阶段:在认识的基础上,从最容易改变的行为入手,渐渐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并达到消除攻击性行为的目的。鼓励求助者坚强与外界交往,从最容易的环境和人入手,循序渐进的锻炼自己友好的和外界接触,达到正常与人交往的目的。第三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维持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并把这种能力运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最终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每个阶段的任务都能较好地完成,完成情况良好。治疗方法:(一)干预转化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他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其次是老师、同学对他的不信任,为了怕闹事,一切活动不让他参加,把他冷落在一旁,没给他施展本领,表现个性的机会。于是,他就经常无理取闹,故意捉弄别人,针对他产生攻击性的原因,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片,或者帮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学习、模仿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行为。他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对他关注,因为老师和同学太不在意他了。了解他的这种内心,适时的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的信任。(二)宣泄补偿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矫正。“转移注意”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即在他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等以转移其注意。另外,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引导他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也能逐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案例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0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