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勾践灭吴-PPT课件-34-人教版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勾践灭吴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范心荃一、《国语》及背景介绍二、文章内容梳理三、探究学习四、拓展阅读五、巩固练习目录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自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史官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简介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孙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春椒(今江苏苏州)打败越军。背景简介•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到前465年在位。越王战败,退守到会稽山时(今浙江绍兴),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是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十年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的故事。•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耻,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背景简介地理形势图吴越形势水吴楚国会稽越吴文种定计,准备求和励精图治,准备复仇同仇敌忾,一举灭吴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的一些重点词句•1.栖2.知3.养•4.资5.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6.无乃后乎?7.子大夫•8.何后之有?•9.爪牙之士•10.臣闻之•11.行成引申为“退守”管理供养副词性固定结构,译为“恐怕(迟)了吧”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用做使动词,“使(吴)撤退”;“…的人”武士准备加在官名前的敬辞代词,代“贾人……以待乏也.”去,前往;讲和分析——勾践从战争的失败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意识到放着越国乃至天下贤士不为我用的重大失策,所以退守会稽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广纳贤才,并对能够帮助他击退吴国的人许以“共知越国之政”,也就是给他半壁江山。勾践话音刚落,文种应声而出,可见文种一贯踌躇满志但不得重用。文种的一席话通过类比论证说明人才也要提前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没有个出主意的人。勾践恍然大悟,相见恨晚,“执其手而与之谋”,派他向吴求和。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未雨绸缪本部分译文:•越王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兄弟,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象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国君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动身出使吴国讲和。第二部分的重点词句(第2段)•1.其力之不足•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3.此则寡人之罪也•4.寡人请更•5.吊有忧•6.去民之所恶•7.宦士三百人于吴•8.于是•9.然后代词,自己使动词,“使…暴露”;荒野判断句请允许我……慰问丢弃,不做名词的使动,“使…做官”或“服役”与现在用法相同•1.广运:•2.帅:3.令壮者无取老者•4.丈夫:•5.释其政6.无不餔也•7.洁、美、饱:•8.庙:•8.礼:•9.将免之以告10.摩厉•11.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指土地面积的长宽,东西为广,南北为运。通“率”,率领。①指男子②今常用于女子的配偶使动用法,“使(之)洁净、华美、充足”名作状,在庙堂上。名作动,“礼遇,礼待”。第二部分的重点词句(第3段)通“娶”通“征”,赋税徭役通“娩”,分娩通“哺”,给人食物吃名词作动词,“穿”12.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越国出游的年轻人”同“磨砺”请更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对外:目的复国措施鼓励生育轻徭薄赋广纳贤才休养生息壮大兵力壮大民力壮大才力壮大国力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保存越国内容问题:从这一部分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第二部分的译文:•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情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的服侍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召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许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要到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象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清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厉义理。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第三部分的重点词句•1.昔者•2.耻吴君:•3.节:4.辞曰•5.非二三子之罪也•6.安与知耻•7.亲吴君也•8.患9.亿有三千•10.衣水犀之甲11.旅进旅退•12.果行,皆劝•13.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克制判断句,不是你们的罪过哪里知道(懂得)耻辱担心穿共同助词,用在时间词后,无实义使动词,“使……受耻辱”推辞动词,亲近通“又”果断;劝勉、鼓励谁象我们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能不为他效死吗?分析——“臣而思报君之仇”,越国人民对会稽之耻记忆犹新,所以主动请缨,“请报之”。然而勾践似乎一点儿信心都没有(提问),令越国父老热血澎湃情绪激昂,纷纷明确表态:“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原来勾践只是要看看他们的决心有多大,并且显示不是勾践要报一己之仇,而是百姓要报国家之仇。勾践答应越国百姓的请求之后,顺势提出军队纪律和奖惩办法,同时也指出了吴军的弱点,鼓舞士气。需要注意的是,勾践又抬出一个“天”来:“今寡人将助天灭之”,为越军壮胆助威,使师出有名。看起来,越国此战上应天意,下合民心,必胜无疑。结果,越军出征,终灭吴国。其出征场面激动人心。问题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2、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译文: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象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象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就答应了。•于是召来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用。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将受到惩罚;象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象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象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这个地方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灭掉了吴国。探究学习1.你如何认识勾践和文种其人?2.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春秋未期著名的谋略家。曾出任楚南阳太宰,越王允常闻其贤,聘为客卿。文种足智多谋,善于外交。勾践三年(前494),吴伐越,越败栖于会稽山。勾践问计于种,种陈卑辞厚礼,行成于吴之策,乃使种往吴求和。五年,勾践携夫人入质于吴,举国政属文种。种誓以“外守疆土之界,内修耕战之备,无遗荒土,百姓亲附,为我之责。”七年,勾践归国,问政于种,种答以“爱民而已”。献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dí)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文种其人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治乱之贤臣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吴既灭,范蠡(li)谓种:“越王必将诛子。”种不信。蠡至齐,复遗种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谓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谓“子教寡人伐吴九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六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始悟勾践必不容己,仰天长叹:“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遂伏剑自杀。勾践其人:胸怀大志,不忘国耻;忍辱负重,虚心纳谏,善于总结经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勇于自责,能屈能
本文标题:勾践灭吴-PPT课件-34-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0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