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遗传学(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改错、单选题、分析解答、计算题)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的一门科学2、遗传:生物体通过各自的繁衍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子代,保证了生命在世代间的延续,这种世代间相似和连续的现象叫做遗传。3、变异: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的差异,这种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染色体1、着丝粒:是主缢痕处的一种内部粒状结构,分裂中期的两条染色单体在这里保持联系着丝点:染色体与纺锤丝微管接合的微管蛋白复合体,细胞分裂时纺锤丝于着丝粒的区域,对于染色体向两极牵引具有决定性作用。主缢痕:着丝点区域又被称为主缢痕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端粒: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2、染色体的组成:长臂、断臂、主缢痕、次缢痕、随体3、染色体识别的标志:①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M、SM、ST、T)P12②有无次缢痕和随体③多线染色体的每条臂上有深浅不一的条纹4、着丝粒指数=断臂长/全臂长×100%[0,50%]臂比=长臂长/断臂长[1,+∞]5、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核小体结构:染色单体6、核小体的组成:167bpDNA、组蛋白八聚体7、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含有相同的基因位点非同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因位点。8、巨型染色体:灯刷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唾腺染色体)二、细胞分裂减数分裂Ⅰ1.前期Ⅰ:①细线期:染色质浓缩为染色体,但染色体仍为细长的线状②偶线期:染色体缩短变粗,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联会复合体③粗线期:二价体呈现粗线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部分DNA片段的交换,交叉是发生交换的结果。④双线期:染色体继续缩短变粗,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交叉端化。⑤终变期:染色体收缩到最大程度,短棒状。交叉结端化尚未结束,数目减少。核膜裂解,核仁开始消失.2.中期Ⅰ:核膜、核仁完全消失.。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内出现纺锤丝,产生纺锤体.。每个二价体中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朝向细胞两极3.后期Ⅰ: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4.末期Ⅰ:重新形成核膜和核仁.。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纺锤丝消失.三、染色体周史1、双受精:被子植物的雄配子形成两个精核,一个精核与卵细胞受精结合成合子,将发育成胚(2n),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受精结合成胚乳核(3n),将发育成胚乳(3n),这一过程称为~2、雌雄配子的形成:3、高等植物的生活史(以玉米为例)P30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遗传物质的发现—三大经典实验肺炎双球杆菌转化实验:实验证明只有其DNA提取物可使R型转化为S型,同时转化活性不受RNA酶或蛋白酶降解所影响,所以DNA是遗传物质得到普遍接受。噬菌体侵染实验:P是DNA的组分,S是蛋白质组分。实验证明,侵入的DNA能够在短时间内繁殖出与原来一样的子代噬菌体,证明具有遗传作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烟草花叶病毒(TMV)重建实验:TMV是由RNA核心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管状微粒。将RNA与蛋白质分离,把提纯的RNA接种到烟叶上,可以形成新的TMV而是烟草发病;单纯利用它的蛋白质接种,就不能形成新的TMV,烟草继续健壮。如果事用RNA酶处理提纯过得RNA,再接种到烟草上,也不能产生新的TMV。这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就是遗传物质。第四章孟德尔定律(认真看书)一、分离定律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两纯和亲本杂交,F1表现出与亲本之一同样的单位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两纯和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的单位性状表现型:简称表型,指的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白花或红花等单位性状:生物体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如豌豆的花色、株高、子叶颜色等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如花色的红、白,种子的圆皱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并且影响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甚至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称为~2、分离定律的验证:测交法: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所表现种类和比例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二、如何用二项式展开式表示遗传学事件P63三、X2测验P64X2=∑()O是实测值,E是理论值四、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P661、完全显性:两个不同的基因(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只有一个基因的表型效应完全表现。2、不完全显性:指F1代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3、共显性:指双亲对后代的影响力相同,等位基因无显隐关系,他们决定的性状共同表现的现象4、镶嵌显性:指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五、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P681、互补作用9:72、积加作用9:6:13、上位性显性上位作用12:3:1隐性上位作用9:3:44、重叠作用15:15、抑制作用13:3第五章连锁交换定律一、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它们具有连锁遗传的关系。植物连锁群数目等于该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数,而有两性分化的动物中,连锁群数目等于单倍体染色体数加上1完全连锁: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构成一个连锁群,它们在遗传中不能独立分配,而是随着这条染色体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传递到子代中去,这叫完全连锁。其后代只有两种亲本型,不出现重组型的现象。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锁不紧密,后代不仅产生亲本型配子,也产生少量重组型配子。(亲本型配子大致相等,重组型配子也大致相等)二、重组率及其测定1、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100%=(测交后代重组类型数/总类型数)X100%(0,50%)重组值越大,越易交换,连锁强度越弱,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越远重组值越大,减数分裂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百分比二、重组率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三、基因定位1、两点测验2、三点测验(先判断基因顺序,确定中间基因。会判断单交换、双交换):见课本与作业习题。(会考计算题的,要看)P83四、遗传干涉和并发系数对于受到干涉的程度,通常用并发系数来表示:干涉(I)=1-并发率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1–Ic=1,无干涉=0,完全干涉第六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的因素1、性染色体本身决定性别:①XY型性别决定(雄杂合型)②ZW型性别决定(雌杂合型)2、性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①XO型,例如:蟋蟀、蝗虫等②ZO型,例如:部分双翅目或鳞翅目等3、性指数决定性别:性指数=性染色体(X)/常染色体(A)例如:果蝇性别决定中X/A=1雌;X/A=1/2雄;X/A=3/2超雌;X/A=1/3超雄;X/A=2/3雌雄间性4、染色体倍数决定性别:蜜蜂、蚂蚁等无性染色体,性别决定由染色体倍数决定。n=16雄峰;2n=32雌蜂5、基因决定性别(见书P95玉米的性别决定)6、环境决定性别①营养条件:蜜蜂→雄蜂(n)受精卵→雌蜂(2n)雌蜂+蜂王浆→蜂王(有产卵能力)雌蜂+蜂蜜→工蜂(无产卵能力)②激素条件:“母鸡打鸣”现象,发现原来生蛋的母鸡因患病或创伤而使卵巢退化或消失,促使精巢发育并分泌出雄性激素,从而表现出公鸡叫鸣的现象,称为性反转。它仍然是ZW型,本质未改变二、伴性遗传1、伴X隐性遗传(血友病、色盲、眼白化病、先天性夜盲症)(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X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肾炎、脊髓空洞症)并发率(c)=3、限Y遗传或限雄遗传4、伴Z显性遗传5、伴Z隐性遗传三、限性遗传:一些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由于基因作用表达上的限制,只能在某一性别中表现。限性遗传与性激素有关从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杂合体状态时因性别不同而表现不同。从性遗传与体内激素有关四、性别畸形1、特纳氏综合征(45,X综合征,少一条X染色体,发病为女性):外貌为女性,身体矮小,成年后仍保持幼稚状态,颈短有蹼,发际低,耳位低,小下颌,眼距宽,肘外翻,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低下2、克氏综合征(XXY综合征):外貌为男性,身体高大,四肢细长,体毛少,内外生殖器均为男性,睾丸发育不全,无精子,不育3、多X综合征(XXX,超雌综合征)4、XYY综合征(超雄综合征):脾气暴烈,易激动,在犯罪中XYY患者也比较多第七章数量性状遗传一、质量性状:性状差异明显,表现型具有不连续的变异数量性状:性状差异不明显,表现型具有连续的变异,对环境敏感二、数量性状的遗传解释:(记)(1)数量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2)每个基因作用微小,与环境造成的表型差异差不多,称微效基因(3)等位基因没有明显显隐关系(4)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间一般作用具有累加作用(5)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以仍遵循遗传学规律三、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P117四、遗传率的计算1、P:表型G:基因型E:环境条件P=G+EVP:表型方差VG:遗传方差VE:遗传方差VP=VG+VE遗传率:在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称为~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占总的表型方差的比值。(会考计算题的,要会)=遗传方差表型方差×100%=×100%=×100%=×100%狭义遗传率: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育种值)占总的表型方差的比值称为~(了解概念)第八章微生物遗传一、四分子遗传分析1、着丝粒作图P137-138(认真看,记子囊孢子的排列顺序)①原理:⑴如果基因与着丝粒之间无交换:则基因分离发生的时期在减数分裂Ⅰ;⑵如果基因与着丝粒之间发生交换:则基因分离发生的时期在减数分裂Ⅱ。每一次交换产生两个交换型和两个非交换型的染色单体,也就是说,每发生一次交换,一个子囊中只有半数孢子发生重组2、重组率=重组子囊总子囊×100%=ⅡⅠⅡ×100%3、三种四分子类型P139(亲二型、非亲二型、四型)二、细菌的遗传分析1、质粒:指的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附加体:有些质粒能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在染色体的控制下随染色体一起复制,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2、细菌的遗传方式:(1)接合:两种菌株的细胞直接接触后(戴维格U型管实验),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的重组过程。①致育因子(F因子):细菌染色体外的一个决定细菌雄性性别的共价环状DNA分子,称为致育因子,又称为F因子或F质粒。②供体菌(雄性菌)(F+):含有F因子的细菌,F因子游离于宿主染色体外,可独立于染色体进行复制,记为F+。③受体菌(雌性菌)(F-):不含有F因子的细菌,记为F-。④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指F因子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的菌株,其重组频率比F+高1000多倍三种接合的结果表现如书P146(2)转化: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介质中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中的过程(3)性导:带有F΄因子的细菌在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宿主细菌的染色体的过程称为性导。F΄因子指Hfr菌株在切除F因子时发生错误切除,分离出一个携带F因子和部分宿主染色体基因的遗传因子,这种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称为F΄因子。(4)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称为转导。第九章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顶端缺失:缺失的区段为某臂的外端某一整臂缺失了就成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中间缺失:缺失的区段为某臂的内段缺失的遗传学效应:①假显性——由于显性基因的缺失,同源染色体上与这一缺失相应位置上的隐性基因得以表现的现象。②人类疾病,如猫叫综合征。③改变基因间重组值2、重复: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顺接重复: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重复反接重复:某区段在
本文标题:遗传学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1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