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师说课型新授课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从师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分析鉴赏本文的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积累本文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教学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出自谁之口?(生答)很好,荀子。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在这篇文章中,荀子向我们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态度。学习能够提高人们的修养和学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自学还是跟老师学习?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从师学习。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的第193页。二、作者介绍与解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大之衰。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动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师问:我们还学过哪些他的作品?生答:《师说》、《马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说”体文。包括我们初中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疏通2、请学生齐读全文,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的人们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句子回答。明确:韩愈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当时的人们“则耻师焉”。四、文本精读(一)研读第一段1、范读(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一段)2、理解本段的古今异义词。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以:古义:用来...的凭借。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目的的连词。3、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增加力度。4、那老师的职责是什么?明确:传道受业解惑也。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5、那么人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从师理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针砭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进步的,积极的。五、小结在本段中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泽师的一个标准,得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六、作业背诵第一段。板书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学者必有师择师的态度:无论少长贵贱正面立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提倡尊师重道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检查学生第一段背诵情况。2、提问个别字词。二、精读文本(一)研读第二段1、扫清字词障碍2、说说这段与第一段的联系。明确:第二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3、那么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观点的?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本段的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个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a.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对比。b.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予以直接的否定。c.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在这组比较中,作者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请同学思考并填写下列表格。对比从师态度结果作者态度古圣人--今众人从师--耻师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对子--对己择师--耻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百工之人笑之---不耻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试背诵第二段(二)研读第三段1、扫清字词障碍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是怎样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本文论点?明确: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3、举孔子的例子有何好处?明确:一石三鸟,典型精当。首先阐明从师的意义;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有且从师而问焉”等相呼应。4、试背诵第三段。(三)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要称赞李蟠?明确: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称赞李蟠倡导从师。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利的照应了开头,围绕了开头。2、虽然说文章是写给李蟠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么?他还写给谁看?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两种人:A.写给当时那种不愿意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B.120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学生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三、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什么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明确: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究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四、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纳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提倡尊师重道。写作目的:推进古文运动。五、总结全文结构、写法1、整句散句结合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六、小结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最后齐读整篇文章。七、作业请学生整理出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以及特殊句式。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4.于(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拘于时5.乎(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板书:古圣人--今众人(反诘)批判耻师对子---对己(否定)反面古之学者必有师批判耻学于百工之人----士大夫(讽刺)师,提倡尊师重道圣人无常师孔子从师而学(举例)正面反思授课时预设的内容太多,生成的内容几乎没有。这既制约了学生的学,也限制了教师的教。所以上课气氛略显沉闷。
本文标题:《师说》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1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