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分析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分析姓名:邓碧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科学指导教师:陈玉成;郭振仁20070501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分析作者:邓碧云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罗贤上海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性问题研究2009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危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城市社会,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模式,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二者的协调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实际上,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两者的制约关系表现为:经济对环境具有胁迫效应,经济发展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必然导致相伴而来的各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而环境对经济具有约束效应,资源的耗竭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将抵消经济发展对社会的益处,使经济发展成为导致人类灾难的根源。另一方面,两者的相互促进表现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有更多的投资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等领域,从而有效的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而环境质量的提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环境保障,最终实现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局面。因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在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污染少、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以使经济增长能够持续。因此,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通过选择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分别从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两个角度来探求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几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趋势。本文的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定义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以及不同概念的相互关系。第二章为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首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归纳了国内、国外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然后介绍了测定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主要模型,并加以评述。第三章是对上海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水平的综合测定研究。首先构建了经济与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两者综合发展指数,旨在研究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水平的现状;结论表明近年来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断上升的,而污染物排放量是在不断减少的,即环境质量是在上升的。两者的整体趋势是协调的,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第四章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上海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两者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与基本不协调两个状态,并且也表出了阶段性。第五章利用灰色预测模型估计了上海市2008-2012年五年间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各指标,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这五年间上海市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上海市未来经济综合水平和环境质量均会不断上升,并在2010年左右,两者耦合协调度值将会达到峰值1,即两者呈现出高度协调状态。第六章根据前述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总结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关于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2.期刊论文王鹏.李亨英.王墨玉.WANGPeng.LIHeng-ying.WANGMo-yu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学模型研究-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7,28(2)简述了我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指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生态学模型研究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变化关系.同时,使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多阶段成长对策.3.学位论文赵海霞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研究2006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正在创造继东亚奇迹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奇迹。然而,世界在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伴随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接踵而来。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了严厉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到底有多严重?这些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才能有效地治理环境?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决定着中国能不能在新的世纪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探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与环保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构建环境质量变化的作用机理,以期为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文章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接着回顾了关于环境质量变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为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资源环境的强约束。观察污染排放量随时间和GDP增长水平的变化,分析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发现环境污染呈现恶化的趋势,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生态破坏,后生态建设”的老路;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是逐年上升的,同时还带来区域环境污染的迁移和城乡环境污染的不公平。总起来说,我们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与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然而,未来20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这对国家环境安全产生巨大压力。如不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更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中国的环境污染将会严重地侵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安全形势将更为严峻,国家环境安全将处于危险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规模的扩张只是增长的结果,而取得这一结果时的经济结构、技术变迁、工业化、城市化、增长方式选择等也会对环境质量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考虑经济发展本身及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产业变迁的环境效应,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以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解决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实现环境最优污染。然而,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最终要依赖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来实现,因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更多的集中于制度因素的讨论。目前大多数对环境质量的研究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标间作回归分析。然而环境质量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增长只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人们环境意识的高低、环境政策等制度安排因素都会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接着文章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角度分析了制度安排的环境效应,环境制度变迁的历史,并将其归结为体制转型、机制转轨与政策转变的过程,简要分析了环境保护制度的绩效,发现尽管环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绩效,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环境污染方面有所反弹,认为主要由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所致。接着对体制不健全、机制失灵与政策失效三个方面探讨环境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分析制度失灵的根源,认为制度供给的困难和需求的不足是导致环境问题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环境质量变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归结为经济发展与环保制度安排两个方面。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将会影响环境的质量;从环保制度安排来看,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社会机制是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三大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府规章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及公众参与对于环境质量的变化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城市化水平对环境质量的变化在统计上不显著。计量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是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质量好转的主要变量,随着环保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规章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逐步发挥控制作用,然而计量结果显示作用力度相对较小。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行为造成的,制度又是诱导、约束、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制度能将诸种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环境保护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可以说,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关键是必须形成好的治理环境的机制、市场和政策,也就是形成一种好的环境制度。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在分析制度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后,文章提出了环保制度创新的思路:完善环保市场有效运作机制、建立政府适度干预机制和健全社会广泛参与机制。环境管制是传统的、环境效果最为直接的污染治理途径,主要以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来达到国家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能起到直接而明显地限制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环境管制主要以命令和控制为基础,环境准入门槛制度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它针对不同行业从技术选择或排放量进行时空的管制,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解决不确定性的弹性管理策略,符合建立适应性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是加快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手段之一。文章提出环境准入制度建设的思路、并从基本原则出发,确定一套包括空间、规模、排放强度等要素在内的前置性环境准入门槛指标与控制性环境准入门槛指标组成的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指标值的测算,最后提出环境准入门槛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文章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作了总结和归纳。围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提出目前我国以环境保护为主线的环保制度创新的政策启示: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角制衡的制度结构;在实现环保制度创新的同时做好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的系统改革和调整;制度的创新需要科技创新的结合;确立环保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一体化的目标等。4.期刊论文马丽宁.张翠翠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1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二难博弈贯穿于山东省的整个发展过程,依据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现状,时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学位论文杜淑芳乌海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研究200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浮现出来,使我们面临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问题。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环境问题反过来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因此,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既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乌海市是以煤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内蒙古重要的煤炭、能源、建材、化工以及特色冶金工业的生产基地,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研究乌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以乌海市行政区域为研究范围,在全面分析研究区的经济和环境状况、综合考虑乌海市工业化发展特点和城市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原则构建了乌海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乌海市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应用变异系数的概念建立了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定量研究,并以协调发展类型
本文标题: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