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师我来表演了,老师我也要表演····一、案例背景《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中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其中对中班幼儿提出目标:“经常唱唱跳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而我们幼儿园又是以童话表演游戏为特色的实验园,进入中班下学期,我们把一个个童话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但我们发现在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存在问题:故事脚本和孩子一起学习后,大部分孩子不愿意参加表演游戏,兴趣不高,表演时轻言细语,畏首畏尾,观看表演的场面比较混乱。面对孩子们的这种情况,我的心头压上了一块大石,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呢?二、案例描述和分析1、选材不易,且行且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今天在活动区进行表演游戏的是《是从蜗牛开始的》,老师请幼儿举手参加表演游戏,孩子们都没有举手,我问他们:“没有人要参加吗?”已经表演过的幼儿说:“我们上次已经表演过了,不想演了。”其他幼儿却鸦雀无声,我及时肯定爱表演的幼儿:“是呀,老师上次也看到你们在表演的,胆子很大,会自己怎么想怎么说。那今天你也可以来表演的,谁愿意来表演?”连一诺说:“那好吧,我再来表演一次吧!”接着陆陆续续举起几只小手,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表演过了的。教师点人数后发现角色还不够,又叫上章潘宇、张崟。一开始孩子们表演时是连一诺做“小狗”的,但“蜗牛”的表演者张崟进入角色后就傻傻地站在不说话,不知道怎么表演,(时间有点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介入:“你不知道怎么表演是不是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商量换个角色。”最终没人愿意换,活动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时连一诺看看都没有人表演,就承担起“蜗牛”的角色,连一诺说:“那我来吧!上次我都已经表演过蜗牛了。”游戏一遍后,孩子们基本只是对话的表演,最终也没有参与的兴趣了,教师提示结束活动。分析:从今天的表演游戏开始选择参与游戏(没有人愿意参与---勉强参与---强制参与)、游戏进行时(不会表演---不愿表演---无奈的表演)、及游戏结束(无表演的兴趣)都能看出孩子们对这个故事脚本没有表演和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从这个脚本的选择来看,首先这个脚本的内容都是比较负面的,一些不好听的话(包括你长的真肥啊,你的脚真难看等等),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听的那个孩子是很不舒服的,其次这个脚本情节比较单一,脚本也没有任何的动作词汇或可以表演的动作;所以在没有有趣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及丰富的动作引领下,孩子们不愿进行游戏性的表演。通过这次表演游戏的情况看,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脚本时应该且行且思,选择幼儿有兴趣和需要的,合适中班幼儿的脚本进行表演。2、高控制化适得其反(有心栽花花不开)事后我选择了幼儿们都非常喜欢的童话故事《小羊和狼》来进行表演游戏(故事中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动作特征明显的“小猫”、“小马”“大象”等动物,故事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经过理解故事内容后,我请孩子们来表演,这次举手的人明显增多了,但好景不长···表演游戏第一次的记录:周新晴选择做小羊,她一出场就来到小朋友面前卷舌头,表现喝水,陈浩南扮演的狼,伸着两个大爪子来到小羊面前说:“这河里的水是我的,你怎么敢喝我的水。”小羊说:“这河里的水大家都在喝,怎么说是你的呢?”狼说:“我说是我的就是我的,我晚上要来吃掉你。”(教师介入:狼恶狠狠的样子怎么没有表演出来啊?)羊就走到小床上坐下来哭了一起,小猫的扮演者杨锶彤走到表演场的中间说:“喵喵喵,我是小花猫,这里怎么有哭声啊,我去看看是谁在哭。”(教师介入:小猫出场时动作没有的啊?)走近小羊后问:“小羊,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哭啊?”小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我。”小猫说:“你别哭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孩子,遇到问题要面对,不要害怕,我晚上来帮助你吧!”说完就走了,小狗的扮演者刘铱林走过来看到小羊哭,(教师:“动作呢?”)拉着她的手说:“你怎么了?”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我。”狗说:“我晚上也来帮助你。”就走了,小马的扮演者朱柯宇:“小羊你为什么哭呀!”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掉我。”小马说:“我来帮助你。”大象的扮演者何昀熹,两只手握在一起做大象的长鼻子,走路时脚步很重表现大象的笨重,说:“我是长鼻子的大象,今天我要去看我的好朋友小羊。”来到小羊家发现她在哭:“好朋友,你怎么了?”羊说:“狼说晚上要来吃我。”游戏结束后,我还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了评价:“╳╳╳,大灰狼的样子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老师做表情)小猫走出来没有动作的啊?小马走起路来怎么样?今天的表演何昀熹表演的最像大象的样子了···”我说:“好接下来,我再请谁来表演”活动室里一片安静,举手的孩子只要2位。分析:面对这样的情景,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以后,我并不给幼儿协商,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故事,而且在表情上要逼真,动作上要到位,语气语调上要合理。也就是说,要求幼儿“即演即像”。这样的教育行为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同时幼儿做不到时,教师还采取立即示范或手把手地教的高控制化的指导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师幼关系变成了指挥者和被动执行者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指导中我们都往往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如案例中“大灰狼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像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使得孩子对表演游戏产生消极的情绪。为此,我决定采取有效策略,再次进行指导。2、善观风色,善择时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表演游戏《小熊请客》进行时,观察实录①:(陈佳妮扮演的“狐狸”一边笑着一边说:“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肚子的坏主意,人人见我都讨厌,说我好吃又懒惰。太阳升得高又高,我的肚子咕咕叫,听说今天小熊过生日,小熊好坏都没有请我,我要去它家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光。”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一直是笑眯眯的,同时声音比较的轻,动作基本上是没有的。)“狐狸”这个角色是这个童话剧表演中最难把握的角色,狐狸的声音声调比较的高,音是高的,尖尖的,并伴随着动作,用眼角看人,多次表演下来孩子们对狐狸这个角色的扮演基本上都是纯语言的表演。为此,我在看孩子们表演完后说:“你们能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吗?”孩子们说:“好的。”还有孩子提到:“王老师,你想要演什么呀?”“我想演狐狸行吗?”大家都同意,我就承担起来“狐狸”这个角色的扮演,“狐狸”扭动着身体走出来,用尖声尖气的声音说:“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边用大拇指翘向自己)一肚子的坏主意(用手在自己的肚子上转一圈)太阳升的高又高(手高举在头顶飘动双手),我的肚子饿的咕咕叫(半蹲揉肚子)要快快想个办法(用食指在脑袋画圈圈),哎听说今天小熊过生日,小熊真坏都没有请我,我就去它家把好吃的东西全都吃光!”孩子们一边看我的表演一边讨论:“看王老师的动作,她的声音真奇怪!”活动后,我又请孩子们一起来分析这个角色的特点,了解狐狸的声调变化大,音高、尖尖的,并伴随不停摆动的动作,用眼角看人。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们都积极举手要来演这个“狐狸”一角,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扮演的也越来越有狐狸的“味道”。观察实录②:“小动物们”在打跑“狐狸”后回到家里继续吃饭,接下来的游戏就是小熊不停的烧菜,其他小动物不停的要求吃不同的菜,游戏很长时间,孩子们玩起了餐厅游戏,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决定介入:“小熊宝宝,妈妈下班回来了。”小熊一听:“妈妈,妈妈!”“哎!小猫、小狗、小鸡你们还没有回家啊?外面天都黑了,你们妈妈会担心你们的,要不我送你们回家吧!”小动物们跟小熊说“再见!”,就有“我”送回了佳。游戏也有他们的离开,而结束。分析:表演游戏中,教师善观风色,善择时机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游戏,或通过模仿幼儿游戏采用“平行游戏”的干预方式,传递对幼儿游戏的关注态度,实施间接、隐性的指导,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这样,教师的行为可以成为幼儿参考的榜样,有益于幼儿掌握表演游戏技能;教师通过扮演一个适合的角色,“直接参与”和幼儿共同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以暗示的手段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游戏,从而提高幼儿的表演兴趣和需要。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随着表演游戏不断深入,孩子们越来越愿意参加表演游戏了。这时,我鼓励孩子在游戏前参与游戏材料的准备,让孩子根据表演脚本确定需要哪些场景与道具,想想可能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实录①:张崟扮演的“狼”,天黑了来到小羊家,走到门口的草坪上,狼被铺上草坪的钉板扎到脚疼死了。一边扶着脚,一边说:“我好疼啊!”然后再走几步被“老鼠夹”夹住了脚,这时她疼的想找火炉点火拿掉夹子。它回头再去找火炉,火炉在房子的角落里,小猫跑出来用力的一抓,狼被抓了捂着脸说:“我的脸,我的脸。”狼要从后门逃跑(又走到刚才有夹子的地方,的后面),掉进了用圈代替的陷阱里,而旁边的大象等小动物在“狼”还没有看到陷阱时,一个劲地提醒它,“陷阱是这个,陷阱在这里,快来呀!”观看表演的孩子一直为他们拍手叫好,看到滑稽的地方还仍不住格格地笑,一遍表演完后许多孩子都争抢着:“老师我来表演了···老师请我吧···”实录②孩子们开始要表演《金色的房子》,小姑娘出门采花,她徒手空的采着,边上其中一个在观看的孩子窃窃私语到:“花也没有的,采什么呀!”我急忙带上小动物的头饰介入:“今天天气真真好,我来采花了,怎么花都没有啊!花被人采光了怎么办?”有个幼儿看到表演区里装饰用的花就说:“这个可以当采的花?”又有一个幼儿提议:“要不我们把这些花插在泡沫板上吧!这样就可以真的采了。”“好的,好的”大家都比较赞成,就大家一起动手把花插起来。游戏时表演的孩子在采到花后闻一闻,一起采花还一起交流:这花真香啊···看这花真美···看我这朵才漂亮呢···我采的花是红色的···分析:要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更加喜欢表演游戏,使表演游戏更加生动、有趣,表演时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游戏材料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案例中,教师鼓励幼儿寻找能替代的材料,而这些替代物来自幼儿自己的发现、创造,从而激发了孩子们使用这些材料进行表演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心理满足感,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益,同时自主的活动也给幼儿带来快乐。三.案例反思1、(我们要“思”):善于抓住兴趣和需要的热点兴趣和需要是幼儿游戏的动力。教师应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才能提供一个大舞台,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游戏的内容,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自信地把自己在表演游戏中获得的认识和想法,用多种的形式表现出来。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样的内容定会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2、(我们要“做”):善于把握介入时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累积过程,如果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对介入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则不仅容易伤害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阻碍幼儿游戏的发展,还会使幼儿失去很多独立解决问题或伙伴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因此,选择介入指导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如在案例中《小熊请客》中,由于表演的推动,孩子们在游戏中因为对活动内容过于熟悉,而出现兴趣点转移的现象(玩餐厅游戏),即遇到“停断点”。教师能及时注意这个“点”,并适时介入并指导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点”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3、(我们要“重”):善于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3---6岁发展指南》指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这体现了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在组织幼儿表演游戏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玩具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
本文标题:表演游戏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7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