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案一内容:分析、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中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案,就“造型•表现”领域内的主题进行一堂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招贴设计(3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商品广告招贴这一艺术形式基本要素,进行招贴画的绘制;2、培养学生的图像联想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图像创意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出构思新颖、做工精美的招贴画。活动方式: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具: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街边或建筑物上的广告招贴画,下面请你谈一谈,你看见了一些什么样的广告。这些广告招贴画有什么作用?(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板书课题:招贴设计二、新授。1、出示课件,欣赏招贴画,了解广告招贴画的组成要素。创意欣赏组合音响和喷墨打印机等的招贴,你懂得它的创意吗?怎么表现出它的品质的?再看看奥运会的招贴和一些公益广告招贴,欣赏他们的创造组合和想象画面商品的图片精美,有代表性广告语你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句广告语,大家说一说。出示课件,看看它们的广告语及其怎么样与画面和创意结合起来的。精彩的广告语要求: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2、了解制作过程。(1)你为什么物品做广告招贴,或者你可以做其他类的比如:展、公益等(2)确定了宣传对象,进行创造的想象构思,把你的创意落实到招贴的画面和文字内容上,要新颖、能吸引消费者或者观众。(3)设计构图,确定图画和文字的位置。(4)绘制,上色,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使之更有创意。三、学生作业第一课时:完成构思,作出若干创意,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在底纸上勾画好第二课时:完成绘制整理。作业要求:以新奇的创意、美丽的图画、诱人的广告语,做一张招贴设计。四、展示作业,评选最佳创意设计奖和最佳绘制奖。五、小结本课第二课时(图像创意的表现方法)联想与想象是广告图形创意的前提。幽默化1、幽默对于提高广告的说服力,有时候并不亚于严肃广告。2、幽默无损于观众对广告的理解,会心一笑间,留下深刻印象。3、幽默对于提高观众对广告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没有明显效果。适度夸张—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安排悬念—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系列法-连续系列法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使通过画面和文字传达的广告信息十分清晰、突出、有力。作业:以环保为主题设计海报招贴一幅。第三课时教师巡回指导、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将学生的招贴设计成品进行展示,学生自评、互评,然后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给佳作颁发最佳创意奖、最佳个性奖、最佳醒目奖、最佳精美奖。札记:创意的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的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像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我采用两种方案:一是出基本型,比如洋葱、苹果、橙子等日常生活常见的水果蔬菜图片,学生由此联想,变异成一个新事物的形象;二是出一个题目,学生以图形的形式表达。此课题的训练目的不是让学生临摹跟某设计师类似的东西,而是通过分析设计大师设计的理念来找到自己设计的思维方式,而且要让学生挖掘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勇敢的表达出来。因此,本课不停留与对学生进行绘画技巧的单方面讲授,而把重点放在创意思维的总结和发射性的图片展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地进行想象、尝试和创作。学生作业是6—8人组成小组合作完成,需要发挥团队协作意识,由组员讨论、定题,组长分工、计划和协调。在多元互动评价环节中,也加入对过程的评价,使得学生对招贴设计有了更深的体会。教案二初中美术课《运动》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二、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理念1.教学题材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2.教学组织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3.教学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4.教学评价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四、教学选择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五、教学建议I.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第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课目第7课运动年级7年级下册执教韩连春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媒体运用(第一课时)一、设问导入1.欣赏刘翔在第28届夏季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项目中跑的全过程,感受运动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速度美、动作美、力量美和韵律美。刘翔在跨栏项目中跑的视频2.设问:在美术创作中可运用哪些媒材?(绘画、摄影、雕塑等。)二、具象造型(写实手法)欣赏雕塑作品《掷铁饼者》1.造型手法:具象,写实。具象造型即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客观的现实形象。写实即真实地对事物进行刻画。2.从动作和形体上体现了力量美、形体美以及韵律美。雕塑作品《掷铁饼者》三、具象造型(变形手法)1.设问:风给人的感受有哪些?(春风:柔和轻盈;狂风则有力量、有速度……)你将如何运用雕塑的形式表现春风和狂风呢?2.作品欣赏:①《风》整体感受:像春风,柔美。用女性形体来表现柔和和韧性。艺术作品表现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曲线更好地表现了柔和的视觉感受,圆润的体面给人感觉
本文标题:美术创新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8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