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学科替代性教学策略设计
学科替代性教学策略设计摘要:对于教学来说,教师若要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的,能够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愉快地进行。本文旨在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阐述替代性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说明替代性教学策略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关键词:教学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171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之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方法和形式的综合考虑。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有效的教学不仅仅依赖于一种或者哪几种教学策略,也没有一种教学策略能够满足所有的教学。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考虑特定的教学环境、具体的学生情况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学条件。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在设计自动化教学系统时,则要把这些总体的考虑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任务的安排和教学的交互活动设计中,并用软件来实现。教学策略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等同于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意识地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学的计划、客观的教学条件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等等,以做到有的放矢,灵活机动。2替代性教学策略2.1替代性教学策略的含义替代性教学策略是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就是以通过分析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而获得知识为中心,以智力发展为目的,而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都是通过学生积极介入他们的环境来实现的。运用这种信息加工理论指导教学策略的制定,对于教学设计者来说,面临着把信息加工的整个教学控制点放在哪儿的问题。对此,有两种比较对立的教学策略可供选择,即生成性策略和替代性策略。生成性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己来生成教学目标,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细化等来鼓励学生从教学中构建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而替代性策略“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的代为学生加工信息。”(p.l.smith,1993)替代性教学策略清楚、明显地提供了许多教学活动,积极吸引学生的注意,告诉学生目标,仔细做好课前预习。通常而言,教学设计者在他们的教学中会选择使用相对替代性的策略(有时称为诱导学习)。相比生成性教学,这种教学更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或部分的教学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顺序和重点、对理解的监控和迁移到其他情境的建议等精致化来替代(salomon)、促进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或者为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提供支架。替代性教学倾向于通过减少学习者在教学中组织学习环境的责任,让学习的新手将他们的认知能量集中在获得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上。这可能会产生更集中和更具预见性的学习结果。虽然替代性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探究方面不如生成性教学,在信息加工的程度上还不够深入,但是笔者发现,替代性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指导地学习较多的材料,带来更集中、更有效、更可预测的学习结果,这尤其适合知识储备和技能有效、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使他们可以获得较大成功。而且替代性教学策略的应用也符合中国这种大班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更经济易行。当然,在应用替代性教学策略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合适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结合生成性策略的优点,在学生获得较多学习指导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学。2.2理论依据替代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学生当前所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把教师呈现的材料加以组织、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认知结构的重组、丰富和发展。替代性教学策略倾向于接受学习的理论观点。接受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认为:尽管人类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知识的获得大多是通过“接收式学习”来完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接受间接性知识。“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他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引入性材料,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顺应和同化,帮助学习者从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而这种引入性材料就称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根据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的三类关系,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三类。决定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意义的因素主要是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2.3替代性教学策略的操作程序替代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的呈现过程而不是发现过程,这并不等于替代性教学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替代性教学要成为有意义和学习过程,就必须有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其基本的实施程序如下:阶段1:呈现先行组织者。阐明本课的目的,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概念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阶段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呈现材料,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材料。阶段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3替代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3.1渐进分化的教学策略渐进分化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针对先行组织者为上位组织的教学。所谓上位组织者,就是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教师在引入性材料的呈现中,首先呈现的是抽象性、概念性或者规律性的内容。运用渐进分化的教学策略,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呈现中,需要先讲授最一般、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一般是概念性、规律性的知识,然后逐层分化,渐渐引入具体的教学内容。按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学习者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加工量是最小的,学习者只需要按照教师所归纳的概念和规律对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认知即可,这样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案例:学习词汇的字面含义和隐晦含义的区别。①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词汇的字面义和隐含意。②给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词汇是用来表示事情、行动以及状态等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经常暗示一些什么。③给学习提供一些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单词puppy指的是小狗,但它同时也暗示着好玩和爱抚,因为我们认为小狗好玩,喜欢爱抚它。④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给学生一篇文章,让学生根据教师对词汇字面含义和隐含意的讲解,自己阅读文章将词汇进行分类。⑤讨论材料——让学生将分好类的词汇组列成表,讨论为什么有些词只有字面意思而另外一些词既有字面意思又有隐晦含义。⑥整合协调、促进知识迁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作品中找出更多的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分类表。3.2逐级归纳的教学策略逐级归纳的教学策略正好和渐进分化的教学策略相反。它主要针对的是先行组织者为下位组织的教学。所谓下位组织者,即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教师在引入性材料的呈现中,首先给出具体的知识和内容。逐级归纳需要教师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就“渐进分化”和“逐级归纳”两种策略而言,其在教学中呈现的内容本身无实质性的差异,只是知识呈现的顺序不同,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步骤不同而已。案例:通过了解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的时间观念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①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以前讨论过的美国人的时间观——激活学生已有知识。②给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告诉学生美国人和巴西人的时间观,给学生以范例,让学生进行对比。③归纳教师所举例子,找出共同点和差异——通过所给事例,总结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④呈现材料,讨论材料——给学生提供讲述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更多的文化差异,并就此进行讨论。⑤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教师讲解,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差异的不同。⑥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通过了解文化差异的内涵,联系以往学过的与文化差异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3.3整合协调的教学策略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当前教学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整合协调”策略。整合协调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类似和共同的地方,以及两者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即通过相同学习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案例:通过“哺乳类动物”概念学习哺乳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①(通过媒体展示或语言文字表述)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物:猴子、熊猫、袋鼠、鲸鱼……而这些动物都有着一些共同特征……(作为先行组织者)。②(通过媒体展示或语言文字表述)说明猴子、袋鼠等动物又属于哺乳类动物,从动物分类的这个角度对哺乳性动物进行阐述和分类(当前的学习主题)。③指出先行组织者与当前学习主题的相关属性——都属于“分类”问题。④分析先行组织者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属性——即哺乳类动物与爬行类动物的异同。⑤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属于哺乳类动物(促进习得知识的巩固)。⑥启发学生思考:有哪些动物属于爬行类动物(促进习得知识的迁移)。这样组织的教学内容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整合,整合的结果是,“动物分类”概念将被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通过对比哺乳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的异同,找出两种动物分类的依据,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扩充并形成新的稳定而协调的结构。由于扩充后的认知结构中哺乳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的分类概念与其上位概念“分类”之间建立了实质性联系,表明学生已完成对这一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对这样的认知过程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参考文献:[1]何克抗,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p·t·史密斯,t·j·雷根著,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张斌,贤申校.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赵静(1981-),女,湖北鄂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设计、语言测试,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本文标题:学科替代性教学策略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8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