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分析李尔王人物形象关键词:前期:专横残暴、刚愎自用、虚荣心、无心无肝后期:回归人性、善良、正义、不甘低头、知错能改、悲剧李尔王在盛怒之下,厉声问道:“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如果说《哈姆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瑟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是老年的悲剧了。然而,李尔王并不是悲剧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他的人性在自己的经历了艰难过程后最终复归,他最终也在错误中认清了世界,醒悟了人生。起初的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一位强大的君主年老丧妻,决定放弃国事,摆脱世务,以求灵魂的安宁。在他的女儿中间举行一次演讲比赛,看看谁最能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便决定分给他们最大的土地份额。老人家好像看不出也不太懂得事理的样子。里根和高纳里尔的虚伪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脾气暴躁的李尔王却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花言巧语,国土都分给了她们,而误解了小女儿忠诚表达父爱的话语,剥夺了她的继承权。法兰西国王慧眼知人,娶了没有嫁妆的李尔没有嫁妆的小女儿为妻。李尔在饱受长女和次女的虐待之后沦落荒野,最后还是小女儿把他救了出来,并为此付出了生命。所以作为一个人,一个对性格的审批者,李尔王难免有些幼稚、可笑、荒唐、甚至是愚蠢。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但是这一反常却也合理,这夸张却也真实。他的反常心理,正是他专制独裁统治所养成的正常心理,他的反常行动在他这个狂妄怪僻的暴君身上,在他惯常的肆意任为的行为中反而显得是正常的。因为李尔王反常任性,所以他才会被表面所欺骗,因为被表面所欺骗,所以他才会被悲剧所眷顾,最后不得不面对那既不能否认又不能掩饰的事实。李尔王的发怒是奇怪的,但决不是不自然的,他混合自私,敏感,由独特的地位和放纵个性所滋养并引发出来的感情习惯。渴望,嫉妒,怀疑,他使李尔王强烈地希望能听到女儿狂热的自由,同时,君主根深蒂固的习惯却要求绝对的权力和服从,把对它的违抗也就转变成了罪过和叛逆。对于那些说顺心话人,他并不认为是欺骗。即使是虚伪他也愿意将这些话奉为自己忠诚的表现。他对自己的至尊地位有着盲目的自信,他不相信有人敢冒犯他的尊严。然而在这个社会风气急转直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颠覆,罪恶从生的可怕世界里,虚伪才是活下去的粮食。在这个充满利益和诱惑的世界里,诚信似乎变得很可怜。于是,人们便逐渐习惯了这样的世界,可是悲催的李尔王却愚蠢的享受着种种虚伪,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后大女儿和二女儿对他的虐待,将他赶出自己的家……在经受不住教训和羞辱的打击后,最终走向疯狂。起初的李尔是让人痛恨同时又嘲笑的。嘲笑他的愚蠢、幼稚,痛恨他的残暴、专横。但是当他从主观世界的自我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变得越来越理智而明哲时,越来越让人同情了,甚至对他的死亡也让人惋惜和痛心。李尔和自己小女儿重逢,一个被误解的女儿表达对父亲的素来敬爱,这种爱是真挚的骨肉之情,是人的本性,她感动了读者,更感动了李尔。比之那些喜剧结尾的故事更要感人。此刻的李尔也开始醒悟了,他开始认清世界,变得理智。女儿们的忘恩负义给他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李尔就是这样一个本质上并不坏的人,在他身上存在着可变性。他的专横残暴并不是他本性的反应,而是坏境影响的结果,即王权对他个性异化的结果。至高无上的王权让他接近疯狂,他为所欲为,他滥用权力,不辨是非,用不着辨别忠奸,区别善恶。如同中国的秦始皇一般,他认为自己是神的化身,拥有绝对的权力。认为普天之下,皆由他控制,由他操纵。认为即使自己错了,也会名垂青史,也会有人歌功颂德。就这样,他的个性慢慢的被这至高无上的王权腐蚀。他开始丧失人性,在这种权威显示中能让他感到满足。不用考虑自己是否错误,更不用对错误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这时的李尔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残暴、封建权力的象征。而当这种力量消失后,当他从宝座上跌落下来遭到残酷虐待时,他的人性也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了。在生活激流的冲击下,他恢复了人的正常理智,恢复了人的高尚品德,他的良知才得以发现。第一次用普通的眼光去观察他曾经熟视无睹的一切。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荒野中缩成一团,忍饥受饿、风餐露宿,过着炼狱般的生活。到处都是穷人,到处都是乞丐,在这灾难深重的世界里,在这大鱼吃小鱼的社会里,生存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本领。李尔于是大声呼吁那些锦衣美食,安享荣华的人们,要有点心肝,把那些他们想用不了的东西分给人们一些。但是他的呼吁只不过是小丑无声的哀怨,连他女儿都把他拒之门外,不管他死活的世界里。谁又有多余的怜悯之心来安慰这些被黑暗掩盖的无力者呢?的确,那些统治者是全无心肝的,尽干些不可告人的勾当,“睡梦里都再转奸淫的念头,一觉醒来便把它实行”。“一双不怕血腥气的手,一颗奸诈的心。像猪一般懒惰,狐狸一般狡猾,狼一般贪恨,狗一般狡猾,狮子一般凶恶”。他们无情的剥夺着这些最下层的灾难者,却从不感觉心虚,或者他们已经没心了。它使人震惊,它使人激愤,使人痛恨着黑暗残暴的社会势力,使人痛恨这些无心无肝的统治者。在这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时代里,罪行在黑暗里猖狂,正义在对抗中毁灭,欢乐有限,痛苦无边。落魄的李尔在这时候让人看到了他美的一面,他善良的一面,他正义的一面。李尔被两个不孝的忤逆女儿推出了家门。但他没有赖在门口不走,没有乞求他们的怜悯。他没有投靠亲戚,避免锋芒;没有一头撞死在女儿门前,以示抗议他不甘低头,没有向别人曲弓卑膝,他不是一个受人欺凌的可怜虫,而是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他要复仇,但他空有赤手空拳,没有复仇的力量和基础;他要发泄自己心中的痛苦,但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就这样默默的忍受着。单薄的他只有在暴风雨中才能调和自己的心情。独自面对着这个悲惨的世界,面对着他悲剧的人生。他诅咒那些贪赃枉法的达官贵人,咒骂那些残害人民的刽子手,剥下他们神圣外衣,其实他们才是国家最大的罪犯。只因为他们有权,才让是非颠倒,让这世界是非不分。此时的李尔是清醒的,清醒的认识了这个世界,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此时的李尔是正义的,向黑暗世界发出自己的不满,对现实的冷嘲热讽。李尔最后死在考狄利娅尸身旁时的场景是让人心碎、同情的的,而不是恐怖的,更不是让人开心的……当里而死去的那一刹那,李尔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理。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李尔在美好中离开人世,最后的他感慨的不是权势、名誉、的丧失,而是对自己小女儿的愧疚。让我们看到他闪光的一面,高尚的一面,清醒的一面。当这个美好事物破碎,当这个知错就改的李尔死亡时。我们愤怒了,我们痛心了,我们惋惜了,我们同情了。李尔是悲剧的,尽管起初的他享受这天伦之乐,尽管起初的他残暴、荒唐。但当他回归人性的那一刻我们默许了,让我们看到了黑暗中的点点光明。人的闪光点似乎更能让人记住。“谁能告诉我是什么人?”弄人接着回答:“李尔的影子”。或许我们无法读懂李尔,因为我们不是李尔的影子,但我们却能知道人的本性是美好的,是善凉的,是正义的。真正能决定自己的永远是自己。环境能影响人、塑造人,但它却无法改变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散发着自己的闪光点……
本文标题:分析李尔王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1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