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风景谈》ppt课件
茅盾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蚀》、《子夜》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写作动机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3解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点出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4•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567猩猩峡•星星峡并非峡谷,而是隘口。它是由河西走廊入东疆的必经之处。素有新疆东大门“第一咽喉重镇”之称。星星峡是雄踞于丝绸古道上的险关要隘,四面峰峦叠嶂,一条S形的山路蜿蜒其间,两旁危岩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不仅是新疆和甘肃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两种不同文化风格的分水岭。对于新疆人而言星星峡就是一堵院墙,过了院墙就算是出疆了。8猩猩峡名字来历星星峡在清末也称猩猩峡。其实,这里并无猩猩,“猩猩”二字系左宗棠所改。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歼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当时星星峡路段异常艰险,左宗棠为筹运粮秣费尽了心机。1880年6月,左宗棠将行营由肃州(酒泉)迁到哈密,行至星星峡,看到这个给西征带来巨大困难的山峡面目可憎,像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于是在公文中将“星星”二字边加了个反犬,以吐泄郁积心中的憎恨。此后,“猩猩峡”得到世人的认可。9猩猩峡名字来历•1、唐朝初年,樊梨花带兵征西,她在西凉国大破番兵之后,队伍便直驱西域边关。这守关的大将,青面獠牙,生得十分险恶,原来是一头猩猩变的。这头猩猩说起来也是颇有来历的。樊梨花在东北守边时,在阵前俘获了薛丁川,她看上了薛丁山的人品,便用刀劈死订过亲的表兄守关大将杨藩。后来她与薛丁山成了亲。这杨藩阴魂不散,转世后名叫苏宝童,总与樊梨花做对。苏宝童原是猩猩转变,生性凶恶狠毒,他能使六把柳叶飞刀,骁勇无敌。樊梨花本是黎山老母的弟子,智勇双全。经过几次交战,苏宝童抵挡不住樊梨花,被樊梨花一枪挑于马下,樊军得以长驱直入西塞。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士们提议把这个关口起名为猩猩峡。10《塞上风云》•拍摄于1940年,属于实景拍摄,黑白色。蒙族青年迪鲁瓦非常喜欢金花,但是金花却对汉族青年丁世雄情有独钟,迪鲁瓦因此很妒忌世雄,不久迪鲁瓦的妹妹罗尔姬娜被王府征去服役。抗日战争爆发后,潜伏的日本特务控制了王爷,他化名济克扬假扮喇嘛进行破坏活动,济克扬不断挑拨迪鲁瓦与世雄的关系,但他的阴谋总被金花的哥哥朗桑发现,他恼怒之下把朗桑抓了起来。罗尔姬娜知道了济克扬的阴谋后告诉了哥哥迪鲁瓦,迪鲁瓦和世雄联手救出了朗桑,他们联合王府中的保安队击毙了日本特务,然而在战斗中金花不幸中弹身亡。1940年影片完成,遭当局多次阻挠,直至1942年,经进步力量的争取和斗争,才得以映出。《塞上风云》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并是第一部反映民族团结的进步电影,上映后深受舆论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111.妩媚---姿态美好2.摇曳---摇荡3.粗朴---粗犷朴素4.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5.静穆---安静庄严6.濑---沙石上流得很急的水7.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己感到满足。词语注释12给六幅画分别起个小标题这篇课文共写了六幅风景画,请同学们用四个字的成语为每一幅“风景”起一个最适合的标题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即第一个画面---沙漠风光。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第2-4节)即第二、三个画面---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第三部分(第5-8节)即第四、五个画面---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延安儿女的学习和休息。第四部分(第9-10节)即第六个画面---黎明剪影、描绘和赞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21赏读第一部分(第1段)即第一个画面---沙漠风光。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22沙漠驼铃232425新疆省是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瓜果之乡、黄金玉石之邦。新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瀚海无垠,古迹遍地,民族众多,民俗奇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旅游资源共有68种,而新疆就有56种,占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全疆共有景点一千一百余处,居全国首位,在这广阔大地上,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高原山水景观蕴含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世界名山之中,有着众多的雪域冰川、叠嶂雄峰、飞泉瀑布、珍奇异兽。这里有海拔8600米的世界第二高峰,又有低于海平面154米的中国最低洼地,既有一泻千里的河流、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境,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保存完好的原始动植物种群,更显出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本色。26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自然景观茫茫一片(绘形)纯然一色(绘色)哄哄火响(绘声)整齐的骆驼方阵点—线—队(绘形)猩红的大旗(绘色)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绘声)人的活动单调平板庄严妩媚议论完全改观自然是伟大然而人类更伟大揭示题旨手法衬托先抑后扬赏读第一段27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28赏读第二部分(2-4)即第二、三个画面---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绘高原归耕这幅风景画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思考: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时间:傍晚。*地点:黄土高原三五明月,秃山,梯田,高杆植物耕牛、晚归人的剪影*景物:*人物:晚归的种田人。*画面表现了什么?劳动者辛勤劳作后的充实与欢乐。高原归耕32延河夕照3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绘延河夕照这幅风景画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34思考: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35*时间:傍晚。*地点:沿河的山坳里。*景物:河水汤汤,熊熊野火,满天彩霞,有“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得人”*人物:生产归来的文艺师生知识分子劳动后的生活和充实的精神世界。*画面表现了什么?延河夕照36•第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的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突出他们的“崇高精神”。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的内容比第一部分深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升上了一个台阶。赏读第三部分(5-8)•即第四、五个画面---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延安儿女的学习和休息。394041*石洞雨景*·时间:下雨天。地点:山壁上的石洞。·景物:沉闷雨天,寂寞荒山,天然石洞,·人物:一对在石洞读书,怡然自得的年轻人,画面表现了什么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理想。42•思考: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43•明确: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4445•明确:对比。•分别从对象、环境、穿戴、行为和精神等方面加以对比。46•对象│国统区城市的“一对儿│抗日根据地的“一对儿”•环境│公园的角落绿荫下的长椅│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穿戴│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方能辨认•行为│偎倚低语│摊开着一本札记簿……促膝而谈,一同在看•精神│百无聊赖│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47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绘桃林小憩这幅风景画•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48讨论:①作者认为构成这片“风景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上体现出来?主要条件是指具有高贵精神的人。作者先从反面否定,指出这里的自然条件并不是构成风景区的主要条件;“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会贻笑大方的。”接着启发读者“从另一方面看”,也就是去看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明确指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49②什么叫“第二自然”?为什么说“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文中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延安青年在工作学习之余,来到桃林休息、畅谈、讨论问题、读书,……从业余生活这个角度表现了他们的高贵精神,而且这种高贵精神的辐射,使这里原本显得贫乏的大自然也增添了景色,所以说:“人创造了第二自然”。50画面解析画面上活动着更多的人,更多的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一片绿荫,半盘石磨,断碑旧阶,加上荞麦大麻,这些东西随处可遇,也实在算不上什么风景,然而在这里休憩的青年却使这块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氛围。他们或谈天,或讨论,或学习,或聚会,恬然自适,各得其所。劳动、工作之余的稍事休息,正是为了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战斗,石洞雨景和桃园小憩两幅画旨在表明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较前面高原归耕和延河夕照两幅画,意义又深了一层。51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52北国晨号53理清行文思路: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①总起:第一句话。-→②听: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③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吹喇叭的小号兵-→④看:小号兵和荷枪战士
本文标题:《风景谈》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1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