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学概论导论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3)恒动观念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的生命过程、气升降出入、血循环不息)“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四、中医学体系的主要构建方法(一)取象比类(运用形象思维);(二)司外揣内;(三)揆度奇恒(对比);(四)推演络绎;(五)试探与反证;(六)心法与顿悟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征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3)气是天地感应的中介(天人合一)三、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人体生命的物质性(人是天地精气交感的产物);(2)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知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知道养生与康复(“精气神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阴阳关系的基本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3)阴阳互根互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消长平衡(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此长彼消,此消彼长(5)阴阳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从功能: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从部位: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4)(5)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征引申意义木曰曲直(肝)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心)温热、升腾、向上土爰稼穑(脾)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肺)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曰润下(肾)寒凉、滋润、向下、闭藏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二、五行的生克制化(1)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2)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约作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三、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异常:母病及子,子病犯母(2)相克异常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指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相生治法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相克治法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泻南补北法——泄心火滋肾阴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述一、藏象的概念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脏腑的分类及特性五脏:心、肝、脾、肺、肾(特点:化生、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特点:受盛、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藏阴精)第二节五脏系统三、心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体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联署功能: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心为阳脏而恶热四、脾系统(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运化水谷运化水液(汗、尿)主体功能主升清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联署功能:开窍于口,在体合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的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相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与胃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五、肝系统主体功能:调节气机(保证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是脾升胃降的前提;主疏泄“土得木而达”)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伤肝”)疏利三焦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作用肝藏血的功能是以肝的疏泄作为动力“肝为女子先天”,“女子以血为用”联署功能: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胆:中正之官六、肺系统(相傅之官)主体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通过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津液、卫气宣散输布至皮毛,将代谢后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促进尿液的生成,使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3、主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治理调节。联署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之官,主传导、燥化糟粕七、肾系统(作强之官,肾为先天之本)主体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作用:化生肾阴肾阳、化血);2、主水液(肾阳的气化功能关系到尿液的生成);3、主纳气: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联署功能: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二、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三、心与肝: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条畅情志。四、心与肾:表现为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的关系五、脾与肺: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气,通调水道;脾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液六、肺与肝: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七、肺与肾:肺主气,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纳气,表现在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八、肝与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表现在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两方面九、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表现在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十、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第三章气血津液第一节气1、气的概念: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2、气的生成:①先天精气(肾藏精);②自然界清气(肺主呼吸);③水谷精气(脾胃运化)3、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4、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固摄作用;④防御作用;⑤气化作用5、气的分类①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②宗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③营气: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④卫气: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第二节血1、血的循行:推动力和固摄力,动力是气的推动,体现在心主血脉,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肝的疏泄;气的固摄体现在脾统血与肝藏血方面。2、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第三节津液1、津液的概念: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2、津与液的区别:性状分布功用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脉滋润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骨节、脏腑、脑、髓濡养3、津液的生成:水饮入胃,胃主受纳,精微降于小肠,“小肠主液”泌别清浊,上输于脾,下送至大肠,“大肠主液”。4、津液的输布:①脾主运化;②肺通调水道;③肾主水;④肝主疏泄;⑤三焦决读5、津液的功能: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③载气宁气;④调和阴阳;⑤运载与排泄代谢产物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指血对气的滋养与运载作用)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化生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有固定的循行路径,多为纵行;络脉:经脉的小分支,可循行于浅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2、经络系统: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3、经络的功能:①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②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③感应传导;④调节机能平衡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缘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缘2、
本文标题:中医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2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