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5版药典中姜黄属药材对比2016年01月29日郁金、莪术、姜黄和片姜黄郁金、莪术和姜黄三者的关系比较混乱,如:植物来源有交叉,商品名和植物名有重叠,功能主治相近又各有所长。本文仅按照2015版涉及到四种姜黄属的药材进行比对和梳理,便于日常学习。药用部位和植物来源药材名称药用部位植物来源片姜黄根茎温郁金---姜黄根茎-姜黄--郁金块根温郁金(温郁金)姜黄(黄丝郁金)广西莪术(桂郁金)蓬莪术(绿丝郁金)莪术根茎温郁金(温莪术)-广西莪术(广西莪术)蓬莪术(蓬莪术)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植物“温郁金”根茎趁鲜切片干燥后为药材“片姜黄”,蒸或煮至透心后干燥为药材“温莪术”,其块根蒸或煮至透心后干燥为药材“温郁金”。这里要注意的是“温郁金”、“蓬莪术”、“广西莪术”既可作为植物种名,也可作为药材的商品名。药材姜黄和莪术与药材郁金的区分在于药用部位不同,姜黄和莪术为根茎入药,郁金为块根入药。姜黄CurcumalongaL.郁金CurcumaaromaticaSalisb温郁金CurcumawenyujznY.H.ChenetC.Ling莪术Curcumazedoaria(Christm.)Rosc.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Va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S.G.Lee&C.F.Liang这几种植物大家不要混淆哦括弧中的字为药材商品名郁金、莪术、姜黄和片姜黄郁金--《唐本草》: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植物基原混乱的历史原因郁金与姜黄之名从唐代开始出现,《唐本草》与《中国植物志》中关于花葶和花期的描写刚好是相反的。是唐朝的植物本身和现代植物的习性不同,还是唐朝的用法与现代相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是起源文献与现代相悖也是植物基原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姜黄--《唐本草》: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姜黄--《植物志》:花葶由叶鞘内抽出……花期:8月。郁金--《植物志》:花葶单独由根茎抽出,与叶同时发出或先叶而出……花期:4-6月。《增订伪药条辨》·民国:郁金…两广、江西咸有之,而以蜀产者为胜。…自唐以后,始入药料,治血证有功,…清初吴乱未靖时,蜀道不通,货少居奇,致价数倍,甚则以姜黄辈伪之者。…惟本年生者嫩小而黄,若遗地未采,逾年而收,则老而深黯色,…为老广郁金。然老郁金治血证,化积消积之力胜于嫩者,若开郁散痛,即嫩黄者亦效。…然老郁金虽产四川,近今名称广郁金。所谓川郁金,乃温州产也,色黯黑,形扁亦有心,惟不香耳。查阅过大量的文献后,还是觉得上述的文献最为中肯,郁金、姜黄、莪术,皆为唐朝时开始入药,清朝时由于交通不变,开始出现伪品,以至于后世植物基原混淆。郁金、莪术、姜黄和片姜黄性味与归经药材名称性味归经片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增订伪药条辨》·民国:况郁金苦寒,色赤入心;姜黄辛温,色黄入脾;莪术味苦,色青入肝。胡得混售而贻害耶!----------------------从归经和颜色上也可以判断真伪优劣哦四种药材中,仅有郁金性味苦寒。一度十分不解姜科植物都是辛温的特性,怎么就出了郁金是苦寒,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才知道,说苦寒是因为从功效上说郁金降气下血,应该是寒性药的特性。事实上有文献记载郁金的挥发油含量只有姜黄和莪术的一半或者更少,可以支持郁金性寒的论点。《本草求真》:郁金,辛苦而平。诸书论断不一,有言此属纯阴,其论所治,皆属破气下血之说。有言性温不寒。…书云,此药纯阴而寒者,因性主下而言也。有云是药性温者,因气味辛香,主上而言也。各有论说不同,以致理难划一耳,因为辨论正之。郁金、莪术、姜黄和片姜黄☆郁金、姜黄(片姜黄)、莪术均为活血破瘀、行气止痛药。☆姜黄辛温行散,治寒凝气滞血瘀为好。☆郁金苦寒泄降,治血热瘀滞为宜。☆莪术兼有消积之功,常用于癓瘕积聚。功能主治药材名称功能与主治片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癓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癓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用于癓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神农本草经疏》·明∶姜黄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间。时珍曰∶姜黄、郁金、莪术、形状不同,大略相近。但郁金入心,专治血;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术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
本文标题:郁金、莪术和姜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2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