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3《植树问题》评课稿《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解题并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乐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对知识的体验过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这节课乐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出示了一道开放型的植树问题:园林工人在一条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五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通过画图及从简单题目入手寻求规律的方法先提炼出数学模型(段数+1=棵数),又推广到植树问题的另两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1=棵数)、一端要种(段数=棵数),并将这三种类型进行了比较,找出三种类型的共同点都是先求段数。最后将这三个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找出锯木头、公交车站等都属于植树问题,从而使本节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拓展。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1、课堂开放,让学生充分体验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2/3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比如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还有什么情况?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很快找出了两端不种,一端要种的规律。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画图验证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2、渗透化归思想从简单的事例中去发现规律,这是研究问题的一般规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一般情况的出发,寻找解题思路,寻求规律。如在研究两端种树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关系时,从2棵树开始,间隔树为1,3棵树间隔数为2,4棵树间隔数为3,然后出示表格,最后得出规律。3、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训练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了普通类型的植树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乐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三道不同类型的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3/34、学生参与度高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5、教师教态方面黄老师整节课语言生动、风趣、教态亲切有感染力,一节课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得上下来。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缺少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段数=点数”的规律的基础上,缺少引导学生解决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没有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2、本节课教师在思维提升时,在验证一共有几课树中,如果能扩展到字母N,这节课是不是更加完美了,学生是不是更容易归纳规律,也能渗透代数思想,更能很好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
本文标题:《植树问题》评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5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