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本《论语》把孔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思想结合、不耻下问、的帮助。的学习方法和好学、乐学、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等思想都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给了我们很大1、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即温习,复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它说明了复习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应该采用这种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我们学过的知识,还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2、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运用它,不也快乐吗?它强调的是学与行的关系。只有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它,更好的去运用它,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那这样学了又有什么用呢,他根本不会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学了根本就等于没学。3、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明孔子的教学观念是要求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统一。这句话的上半句是说学习时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学到有益的东西,并把它们变成自己学识的一部分,而不至于造成思想的混乱,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针对读书不能独立思考而言的。下半句是说只注重思考,而不进行有效学习,思考就变成了空想、幻想,缺乏实际的依据,那样是很危险的。孔子虽然主张学与思要相结合,但他也反对过于慎重的思考。他的学生季文子对每件事多次思考才行动,孔子说:“再,斯可矣。”这说明谨慎行事是对的,但过多的考虑使人想得太细,反而容易在关键处发生偏差,最后会适得其反。4、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我们了解情况、学习知识的一种主要的方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在《论语公治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孔子的这句话在现代可以引申为,不管什么行业,学历高低,经历多寡,其他人一定有自己不懂、不知道的技能,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要抛开身份地位的束缚,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才能有所长进。1.好学的态度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此处的“好学”就是以学为目的(即敏事、慎言且就正于有道),不以学为手段(即“求饱”与“求安”之类)。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要求学生不要太在意物质生活,勤勉地学习做事,谨慎说话,以有道之人为榜样,努力提高道德水平。他还认为要学的并不单纯是书本知识,还有社会实践、道德修养。孔子把探求真理作为活着的追求,他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认为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知识是他好学、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他自信地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论语》中关于好学的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这一句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学习的方法,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孔子好学的学习态度。(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又在另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好学的态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身份地位的高低,只要他有好的一面,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他的学生子贡曾说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4)学犹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忘记)。形容勤奋好学,进取心强。关于好学,孔子的学生子夏还说过,“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是从知新和温故两方面具体说明好学要求的。意思是每天应学得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应温习已经学会的知识,(使自己不致于遗忘。)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的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2、乐学的态度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所以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都灌注在学习与教学上了,他在学习中得到满足,获得乐趣。他崇尚一种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他把学习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中,其中以“乐之”为最高境界,认为只有“乐之者”学习效果最好,所以强调“乐学”。他常常称赞他的学生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在《论语》中,有许多的句子都体现了“乐学”的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十八》)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把学习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并认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运用它,不也快乐吗?这不仅体现了孔子所强调的学习方法,还体现了孔子的乐学的学习态度。他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孟子公孙丑》中也提到孔子曾说过“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表明学习和教学是他永不厌倦的两件事)(3)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十六》)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即使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是有乐趣的。(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十九》)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会要到来。3、实事求是的态度(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一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在学习过程中是这样,在其它各方面也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4、持之以恒的态度孔子一生大半的时间都在学习,他曾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做了一个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曾说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他把学习比作堆土山,即使是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你没有坚持下去,那就不能说成功了,如果是在平地上堆山,你自己不想放弃,那么你就会成功。我们学习贵在坚持,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总是半途而废,那么将会一事无成。《论语》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一颗明珠,其中包含了伦理、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它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久远而泯灭其光芒。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那种好学与乐学的精神,从孔子的学习主张中可以看出,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孔子所在的时代截然不同,但《论语》里面所提到的孔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我们现在这个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文标题:《论语》中的学习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7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