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篇一:好教案】整体考虑合理安排优化教学设计一、联系生活,直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也是一名志愿者,不过是一名社区志愿者,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昨天老师就接到一个社区的紧急通知,为尽快将捐献物品运送到甘肃受灾地区,请社区学生志愿者马上到居委会集合,帮忙整理捐献物品。老师负责通知7名学生志愿者,老师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给他们呢?师:大家刚才说的都是很现代化的手段,不过上网等等可能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老师采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联系方式——打电话(同时板书)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每个学生都能接听到电话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几分钟能全部通知到呢?师:为什么是7分钟?你能解释解释吗?你的意思是不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吗?(这样打是不是也用7分钟)(出示另一种方法)师:先看这种方案,老师打了几个电话?这种方案,老师打了几个电话?其余的电话呢?那这就是这两种方案的区别。师:这种方案每分钟里几个人在打电话,几个人在接电话?如果学生说1个人打7个人,师先问都是这样想的吗?然后边指课件边问:第1(2)分钟谁在打电话,谁在接电话?几个人打几个人接?这种方案呢?那这两种方案的相同之处就是:每分钟都有一个人打一个人接电话。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活动师:不过老师告诉大家,昨天老师没用了7分钟就将他们全部通知到了,因为老师事先制作了一个联络网,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大家猜猜老师的联络网是怎样设计的?①若很多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有想法,那这样吧,我们一会先小组讨论,然后借助图形将联络网展示出来。②若没有学生举手:这样吧,我们一会先小组讨论,然后借助图形将联络网展示出来。师:谁来读一读活动要求(课件)要求:(1)小组讨论(2)用袋中学具在纸上贴一贴。(3)用直线将打电话与接电话的人连接起来,边贴边连线边标明时间。师:明确要求了吗?明确的话向我点点头?我们看哪组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安静的制作出联络网?(贴出“图形展示”,老师调控时间,给出停止活动提示音)2、讲求策略,优化方案有选择地把学生的图贴在黑板。根据情况从某种方案入手:1、若只有4、3分钟各展示一组(若4分钟有明显分组的解决分组问题)2、若3、4、5分钟都有各选一组展示3、若只有3分钟,就选择一组3分钟展示(找有涂改的)4、若没有3分钟,师分析4、5分钟后说:老师的联络网比大家的还要快,我们一起来看??(选择可以调配的一个作为切入口调配出3分钟的最优方案)师:还有比3分钟更省时的吗?看来这已经是最省时、最优方案了!为什么呢?(每分钟里知道通知的人都在打电话,没有闲着,已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了,那这种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师:下面已完成的小组有和他们的想法一样的吗?祝贺这几个小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找到最优化的方案。这几个组的方案与老师设计的是一样的。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组的方案,时间浪费在哪了?到前面给大家指一指。大家觉得怎样改动,就可以变成最优方案?同意吗?(这个环节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在前面汇报过程中已经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这里就不需要再调整了)师:那打电话的过程就是:第一分钟老师打给一位同学,第二分钟??3、设疑、统计数据师:通知7名同学老师只用了3分钟,用这样的联络网如果老师要通知15名同学,最少要几分钟呢?想像一下。(指名回答后问为什么,如果说的有问题,师说再说一遍,大家仔细听,看谁能找出问题来)由于地方的原因我们不能再贴了。师:10分钟老师最多能通知多少学生呢?师:刚才我们用的这种图形展示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有必要对这几分钟里的数据进行统计,看看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同时贴另2个纸条)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师:我们把它统计在这样的一张表格里,大家看表格中要求按时间的顺序填出哪两组数据?师:屏幕上将动态的展示刚才打电话的过程,大家边看边完成表格。(课件闪烁每分钟的相关图形,边出图边订正)(若有填错的问为什么减1)师:短短10分钟就通知了一千多人啊!师:老师要通知我们班的43人最少要几分钟?师:11分钟能通知多少人?我们全校有2422人,通知这些人最少要几分钟呢?师:30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估计一下!老师告诉大家,30分钟最多能通知十亿七千三百七十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人,我们全中国的人口大约是13亿,这样的话,多少分钟就能让全中国的人接到通知?31分钟就能将全中国人全部通知到。看来这种最优方案效率真是高。当然了,生活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还需要提前有计划性,提前制定出这样的联络网,才能在最短时间通知所有人,大家说是这样吗?四、全课小结师:今天的课即将结束了,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感想好吗?师:今天我们经历了图形展示、数据统计、总结规律的过程,找到了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体会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学会这种方法,统筹优化,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徐长青《重复》课堂实录一、课前谈话。师:知道我姓什么吗?(姓徐)你怎么知道我姓徐?(大屏幕上写着的)一起读(徐长青)怎么称呼我啊?(徐老师,徐主任,徐先生)一个人代表了几个身份身?(3个)这3个身份表示是都是我一个人。三年级学生就会说三个字,能说4个字(徐老先生)我不爱听,来个规则在徐老师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字。徐老师好。5个字(徐老师您好),小朋友们真可爱,小朋友们真棒,小朋友们真够朋友。6个字(徐老师您真好)。一个真字从我的话语中出来,并被小朋友们接受,并用这个真字又送于了我。说明我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还有思想的交流。我把我的名字告诉了你们,你们的名字还没有告诉我,我郁闷啊!把你们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第一张纸条上。让我从远方就能看到你叫什么。有的同学写的小,再写一张一定会写的更好,两张叠在一起放好。准备活动到此结束,活动马上开始。二、创设情境。课件出示:理发师的困惑?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很纳闷?????师:一共进来几个人?4个人,为什么只有3个人?生:两个人是一个父亲。师:不太可能。生:他们是父子爷的关系。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手比划,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重复的问题,直观形象,学生也思维开阔。三、游戏“抢椅子”。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先两个人两把椅子玩儿,没有竞争,需要再来一个人,叫来5个同学利用“剪刀、石头、布”确定一名参加游戏的同学,然后由这名同学与原来的两名同学一起玩儿游戏,游戏结束,出问题了。一共有8名同学参加了两个游戏,(“剪刀、石头、布”5个人玩儿的;“抢椅子”3个人玩儿的)8位同学起立,怎么还少一位?5+3=8同学们争论,用呼拉圈表示集合圈,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一名同学参加了两个游戏)5+3-1=7徐老师就是利用了这个数学问题,使数学学习从这个现实、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情境中开始了。师:看看这两个圈是怎么摆的?生:交叉在一起。师:特殊的同学在哪?生:在交叉的圈里。师:把这个圈留在黑板上,呼拉圈就变成了数学圈。徐老师的问题步步为营,孩子们的思路也是紧随其后,在整个课堂中,徐老师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变成了动态的探索对象。最后利用使人意想不到的“呼拉圈”把集合圈解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的争论中,亲身经历了一个我们老师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学生非常难理解的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四、花名册的故事。1.课件出示:三年一班有女生19人,男人17人,全班多少人?生:19+17=36人师:为什么不减啊。生:男生和女生之间没有重复。2.课件出示:猜猜人数,某小组的同学参加兴趣活动,参加体育小组的有12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有7人,这个小组最少有多少人?这些都是在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动脑、相互交流中主动获得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取了数学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远远比老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重要得多。为徐老师的“独具慧眼”而叫好。《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教学设想: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围绕这些目标,我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从新旧教材的区别上来看,原来的教材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新教材把二者合为一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1)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进行展示。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无限大平面的想象以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②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③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④拓展练习中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想象。《比例尺》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比例尺》一课是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探索求比例尺的方法。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比例尺存在的价值,体会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尺的方法。3.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比例尺存在的价值,体会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
本文标题: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9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