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安排在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本节内容属于基础理论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理论指导后续学习。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十分重要。(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自主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喜悦,体会由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及实质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律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理论知识,我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推理过程很重要,简单的语言叙述分析是达不到目的的,需要借助于实验和事实来进行分析。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两个方面,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推出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二、学情分析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和卤素;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奠定了基础。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问题引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可分为七个环节。环节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设问】: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什么?各元素之间有无规律可循呢?环节二: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教学策略】:1、利用科学探究中的表格,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2、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对18号以后的元素进行研究同样会发现此规律,从而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环节三:探究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教学策略】:1、利用课本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怎样的变化?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3、预测18号以后的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环节四:探究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预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因而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环节五: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教学策略】:1.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预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故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2.复习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引导学生找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进行实验验证。两组对比试验Ⅰ.钠、镁与水的反应;Ⅱ.镁、铝与酸的反应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硅到氯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从而得出结论: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4.老师进一步指出: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环节六:归纳总结,找出实质。【教学策略】:1.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2.引导学生由结构决定性质分析得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得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环节七:课堂小结,练习巩固。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0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