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文技法之一线串珠一、一线串珠定义所谓“一线串珠”,“也叫冰糖葫芦式”。冰糖葫芦本是小生意人把一些小的果实用一根小棍串起来。在构思时,我们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将与中心有关的材料看成果实,用一根如同小棍的线索(语言标志)将他们串起来,组成一篇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的好文章。这是考场作文得高分的技巧之一。作为“穿珠”的“线”,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有位同学以《生命的季节》为题,以生命为彩线,用“懂事之春”、“灼热之夏”、“硕果之秋”、“沉思之冬”四个小标题,描绘了生命的多姿多彩。文中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四个小标题由一线相连,恰似一串珍珠,熠熠生辉;每一个小标题,又各侧重一个方面,环环相扣,使得文章结构十分紧凑。运用一线穿珠法,一要有珠,材料要一个比一个棒,像珍珠一样光艳夺目;二要有美丽的彩线,必须选用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又能贯穿全篇的连缀物;三要贵藏忌露,有虚有实,或明或暗,形成文章的起伏变化,既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又要让读者有迹可寻。二、模版图解开头:点出话题,引出人、事、物中间:情景故事1+情景故事2+情景故事3结尾:回扣线索,点明中心注意:1.套用模板时,要快速把准备呈现在文中的几个事件或场景明确下来。2.分析事件或场景的有关细节,从中提炼出共同的、有意味的、能够凸显文章中心细节或细节组合(即特定的人、事、物或感情),使之作为线索。3.在文章叙述或描写过程中,选择特定的位置,对这一细节或细节组合反复重复,以达到突出强化、引人注意的目的。三、招法点击1.以人为线,形象丰满举例1:以人物或人物的某一个部位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背影为线索。举例2:满分作文《分享》一文,以李白作为全文线索。谈人物命运时,诗人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讲诗人佳篇时,语言芬芳四溢;述诗人情感时,内容真挚动人。短短600多字,将李白的形象刻画得丰满动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原因便是选择了合理恰当的人物线索。2.以景为线,美如画卷举例1:满分作文《沉醉在竹子的世界里》一文,以竹子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家乡独特的风景。开篇时,用细腻入微的笔墨,展示了竹子姿态的柔美;接着,用精彩的神话故事,展示了竹子的文化魅力;最后用精美的工艺品,展示了竹子的用途。文章处处写竹,然而内容却各不相同,读来可谓美不胜收。3.以物为线,脉络清晰举例1:《繁星》围绕“繁星”,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的深切感受。举例2:《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举例3:《羚羊木雕》一文中,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将羚羊木雕“送友”后又被迫“讨回”的过程,反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少年朋友们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感情,尊重他们纯真的友谊。“羚羊木雕”这条线索,布局全篇,使全文跌宕生姿,引人入胜。举例4:满分作文《送你一轮明月》,文章以明月为线索,思接千载,横贯古今。作者从诗经里的明月,写到唐宋时期的诗词;从明清时期的画卷,写到如今的中秋佳节。用一轮明月,带出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引出了千秋的典故与绝美的诗篇。以月为线索,脉络清晰,行文流畅。4.话语为线,结构别致举例:满分作文《心底里的那一声“谢谢”》一文,以一声“谢谢”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结构独特。作者从心底里的那一声“谢谢”如笔,引出了对往事的回忆;继而,在一个波澜迭起的故事中,引出被人误会后的伤感;收束时,再用一声“谢谢”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以话语作为行文线索,内容与众不同,结构严谨独到。5.以情为线,情感充沛举例1:《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特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使读者清楚地看到“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点。举例2:满分作文《一步,一步,再一步》一文,讲述鹰妈妈教育孩子的童话,处处充满爱的芳香。开篇用一个温馨的画面,展示了母爱的细腻;接着用鹰妈妈冷酷无情的动作——推子女出窝,展示了母爱的严厉。文章虽然情节不断变化,然而贯穿全文的线索“母爱”却始终流露于字里行间。以情为线,连缀全文,内容浑然一体。6.时间为线,把握人物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三颗枸杞豆》,先用倒叙的写法引出回忆,然后按时间的顺序记叙“我”童年时候怎样受枸杞豆的启示,懂得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的。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成长的轨迹。7.空间转换为线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空间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8.以中心事件为线举例:《社戏》一文,作者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9.多条线索并用举例:《月迹》全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在寻月亮的过程中又按“中堂里”——“院内”——“院外”的空间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有又有孩童“失望”——“嫉妒”——“争执”——“惊奇”——“满足”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四、名家美文欣赏笑冰心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缩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赏析:1.文中勾勒出三幅唯美的画面:①画中的小天使,②路旁的村童,③茅屋里的老人。作者勾勒的三幅画面,在描写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2三幅画面有着相同的景和物:雨、月、花营造了一个大的意境,静谧澄静、优雅,文字中都散发出一种美妙的境界――真、善、美。三幅画面,虽然形态各异,但有着一致的精神内涵。一线串珠,形散神聚。3.三幅场景有两个过渡句:“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都是用一句话,简要引出下文。地平线贾平凹小的时候,我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形成了三角形,在交叉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啊,天到尽头了!”我拼命地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一个老头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我问。“天边?”“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地平线是什么?”“是个谜吧?”我有些不大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那一道地平线。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头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点评:文章结构上以“寻找地平线”为线索,写了两次奔向自然界的地平线(天和地的平行)但发现地平线永远都在前面的故事,后转为寻找人生历程的地平线(命运和理想的平行和交叉),最后悟出“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人生哲理。文章中寻找地平线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但反复中又有变化,既是线索,又将文章的立意引向高处。粽子里的乡愁琦君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那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有一回,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
本文标题:作文技法之一线串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1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