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教材分析
1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及地位本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其核心知识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这些知识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列代数式、整式加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础引入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因此,本章在初中学段占有重要地位。2、本章教学内容在学习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下:从上面可以看出,本章内容的突出的特点是:内容联系紧密、以运算为主。全章紧紧围绕整式的乘除运算,分层递进,层层深入。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其他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除法。实际上,单项式的乘除进行的是幂的运算与有理数的运算,因此幂的运算是学好整式乘除的基础。3、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目标人教材具体目标目标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目标1: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计算.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计算.目标2: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目标2: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能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运算.2目标3: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目标3:理解因式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掌握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目标4: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目标解析:⑴解析每个目标①目标1中《课标》对整式乘法运算的要求——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是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难度作一个要求。②目标2中对乘法公式的要求不仅是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更要引起老师们注意的是,目标要求会“推导”乘法公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代数、几何多个角度出发推导公式。③目标3中,《课标》要求: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首先初中阶段对分解因式只要求掌握两种方法,而对于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则不做要求;其次,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如把多项式a8-1分解因式则是超课标了;最后,多项式中的字母指数仅限于正整数的情况,不考虑指数是负数,分数或字母的情况。而在学习过程中比克标的要求要高一些,通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从中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和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数学书P172选学部分中提到了“十字相乘法”),渗透特殊到一般,逆向思维,换元等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通过因式分解的应用与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显然教材比课标中的目标高很多,建议老师们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目标要求。⑵《课标》总目标与人教材具体目标整体要求偏低,建议从两个方面把握:③《课标》是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教材的版本可以不同,但《课标》是同一个,从中考角度讲,中考内容一定不能超出《课标》要求的范围,因此应以《课标》为准绳把握教学目标。④《课标》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只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4、本章教学重点、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和变形技巧。5、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5.1整式的乘法4课时15.2乘法公式2课时15.3整式的除法2课时15.4因式分解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6、教学要求3基本要求---会识别、能计算:经历幂的运算性质、整式的乘法法则、乘法公式的探索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特别是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掌握三个对象以内的数字指数的幂的运算,如:223()aaa掌握可转化为幂的运算的数字简单问题,如:24273掌握三个以内单项式的乘法运算,如:23232(2)ababab掌握一个单项式与一个二项式的乘法运算,如:223(23)xyxyxy掌握两个一次二项式的乘法运算(特别是应用乘法公式的),如:2(3)(2);(2)(2);(3)xxababmn经历整式除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使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因式分解.略高要求---会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能灵活地运用三个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并能弄清各性质之间以及它们与合并同类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运算性质、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较简单的混合运算.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如:415×0.2515=(4×0.25)15=…;(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逆用积的乘方性质简化运算)98×102=(100-2)×(100+2)=…;1022=(100+2)2=….(利用乘法公式将数的运算简化)能综合运用两个乘法公式进行计算,并把公式推广到三个数的情况.如:P155例5: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1)(x+2y-3)(x-2y+3);(2)(a+b+c)2体会代数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能用几何图形解释代数恒等式,从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如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较高要求---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够逆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简化计算.如:P164第7题:若2m=a,32n=b,则23m+10n=.(用a、b的代数式表示)会逆用乘法公式解决问题.如:P171第9题:若4y2+my+9是一完全平方式,求m值.如:已知x-y=-10,求222xyxy的值.(可以整体代入)能够综合应用本章的知识适当进行等式的恒等变形.如:P157第7题:已知a+b=5,ab=3,求a2+b2的值.如:已知x+5y=6,求x2+5xy+30y的值.(利用因式分解,两次整体代入)如:在(x2+ax+b)(2x2-3x-1)的积中,x3项的系数是-5,x2项的系数是-6,求a,b的值.(求待定系数的值)知道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如P17211.(无特别说明都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因式)7、教学建议4⑴把握教学要求,重视“过程”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那些对后续学习意义不大、学得很早但用得很晚,以及过繁过难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或降低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避免将删掉或降低难度的内容重新拣回。本章整式乘除的运算性质、除法运算性质、乘法公式的得出过程,一般都是从数的运算,归纳得到式的运算性质,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在性质和公式发生过程的教学中,要重视上述归纳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性质和公式。应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运用的基础上予以巩固。⑵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和“思考”栏目,以“观察——归纳-----类比——概括”为主要线索呈现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在探索活动中体会整式运算的规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够合理安排运算顺序,寻找简捷的运算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本章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和归纳;通过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通过“探究”栏目,让学生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信心;通过“思考”栏目可以拓展思维空间,促进数学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⑶渗透思想方法,注意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章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基本数学思想等。“转化思想”的使用在本章中极为突出。例如多项式的乘除法都是先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再转化为有理数的乘除与同底数幂的乘除法。由此可以看出,在整式的乘除法的学习中,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熟练地进行后面的运算;只有在熟练运用转化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地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实际上就是抽象与直观的结合。在以运算为主的“整式的乘除”一章中,抽象的运算公式、性质和法则借助于图形,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含义,揭示它们的本质,便于学生理解,增强记忆效果。比如教材在介绍单乘多、多乘多、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时,都是先通过计算,得出用符号语言表达的法则,然后用文字语言加以概括和总结,最后用图形语言给出直观解释,将文字、符号、图形这三种数学语言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8、具体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对章前引言内容应给予一定重视一般地,章节前面的引言内容是一章的主线,是本章主要内容的经典浓缩,教学中,我们要给予一定重视。第十五章“整式”以实际背景“长方形绿地”切入,引出数学问题“整式运算和因式分解”,即本章的核心知识,进而指出只有学习了本章知识,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应用于生活”的一般认识规律。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1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