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世界当代史下复习题及答案
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与参考答案一、泛非主义是指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的黑人民族主义,其旨在动员非洲及全世界黑人联合起来,弘扬黑人传统文化,争取自由和平衡,乃至整个非洲的统一,最终建立一个泛非联邦或非洲联合国。泛非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其领袖是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首次泛非大会于1900年在伦敦举行,至1974年第六届达累斯萨拉姆大会,先后召开六次大会。二战后,泛非主义从美国黑人的思想和运动发展成为非洲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争取非洲独立和统一的政治运动。二、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简称,是指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标志着二战后两个对立经济集团的形成。1991年6月解散。其建立是苏东国家在战略上和经济上互助的结果,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多边合作的基础,促成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这个组织实际上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对抗的工具。三、甘地主义是指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甘地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制度的斗争,并逐步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主要包括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政治思想(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和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又有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四、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是指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目的是通过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美国实现侵略和扩张的政策。五、六五战争是指1967年6月爆发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一次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6月5日早晨,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至10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五六战争是一场“闪电战”,是现代战争史上的经典,给中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直接导致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六、波兹南事件是指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后被利用,演变成一场社会骚乱,因发生在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而得名。事件爆发于1956年6月28日,于同年6月30日结束。波兰政府的镇压行动导致了至少74人死亡,800人受伤。波兹南事件促进了波兰政府对现行模式的改革,是波兰逐渐摆脱苏联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之一。七、新东方政策是指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为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联邦德国承认战后欧洲现状,同时试图改善一下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八、格瓦拉是指出生于阿根廷的极富传奇色彩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965年离开古巴,到刚果(金)、玻利维亚等国试图发动共产主义革命,遭到美国的大力围剿。1967年10月,因内奸泄密,格瓦拉被杀害。死后,他一直被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九、麦卡锡主义是指1950—1954年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反共思潮。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乃至有不同意见的人。从1950年初,麦卡锡利用国务院内有“共产党渗透”的问题,成为煽动这场反共浪潮的领袖式人物,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它的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十、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捷克斯洛伐克开创了改革、民主、开放的新局面。改革有着鲜明的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争取独立自主的倾向,引起了苏联的不满。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十一、三环外交是指由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于1948年10月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三环”是指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十二、冷战形成过程1.含义与实质:“冷战”是指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2形成过程:(1)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凯南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成为美国发动“冷战”的序曲;(3)1946年9月,美国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形成,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4)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同年6月,美国提出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5)1949年1月,美国提出“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同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6)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二战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3.美国推行冷战的原因:(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4)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十三、哈尔斯坦主义是指二战后联邦德国在阿登纳政府时期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1955年9月由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建议制定,故名。声称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停止执行,哈尔斯坦主义是阿登纳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实行哈尔斯坦主义只能束缚联邦德国自己的外交活动能力,反而使自己被孤立起来。十四、戴高乐独立外交是指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统治,维护法国的独立自主;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组织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抗衡的第三势力,发挥法国的大国作用。实质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戴高乐独立外交的实行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势力,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缓和了东西方关系,对6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十五、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1945-1952年间,在美国占领时期,日本形成了“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反苏、反华的追随外交(1).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改革.(2).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参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质禁运,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侵朝战争.(3)1951年9月同美国签定片面条约,恢复国家主权.(4)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共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5)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6).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3、20世纪70年代初推行“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荣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础,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日本要在政治上“发挥美国难以发挥的特殊作用”,在军事上“分担责任”,在经济上维持协调,缓和矛盾,充当“对等的真正合作者”。(2)借助中国抗衡苏联。日本“多边自主外交”的首要课题是要恢复日中邦交。1972年9月,田中访问中国,双方签署联合声明,恢复了两国正式外交关系。(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实行“新中东政策”,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1975年日本提出了缓和与东盟关系的“福田主义”三原则,即“不做军事大国”,同东盟国家建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做贡献”。4、80年代开始日本推行谋求政治大国的外交(1)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关于“第三次远航”的谈话标志着“政治大国外交”的开始(2)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政治大国”的旗帜。(3)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一,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第二,加强日美同盟,努力协调两国矛盾;第三,在美国的战略框架下,推进对华关系;第四,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扩大外交的“回旋余地”;第五,积极与欧盟接触和协商,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第六,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第七,不断提升军事力量,以军事大国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十六、联邦德国经济奇迹是指从1950年到1977年,联邦德国在“经济奇迹之父”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经济改革下,建立起社会市场经济体质,工业生产增长30.04倍,平均每年增长6.2%;农业平均增长2.2%。这时名副其实的“经济奇迹”。原因——(1)拥有相当坚实的国内物质和技术基础;(2)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进行社会政治民主化改革;(7)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十七、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通过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十八、苏联解体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解体。原因——(1)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僵化的苏联模式,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步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结果诱发了政治、经济、社会和联盟的全面危机,直接促成了苏联共产党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3)苏联长期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使军费开支庞大,严重阻碍了本国
本文标题:世界当代史下复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1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