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主要学习内容:1.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的有关规定。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3.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矛盾和经济周期。重点、难点:1.重点:重点掌握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掌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2.难点: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一、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1、个别资本:是指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或者说是各自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资本,也叫做单个资本。2、社会总资本: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所组成的总和。(二)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关系共同之处:a.从运动的内容看,都包含着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b.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c.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从运动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价值的增殖。区别:a.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个别资本运动只生产消费.b.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流通。c.社会资本运动不仅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个别资本运动只考察价值补偿,不考察实物补偿。二、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社会总产值,或者说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社会总资本,即社会总商品资本。3.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公式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也就是分析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公式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公式G—W…P…WˊWˊ—Gˊg—w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公式可以看出:社会总资本运动分为两条不同的运动轨道:一条是资本运动和生产消费,即G—W…P…Wˊ;另一条是一般商品流通和生活消费,即g—w因此,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公式,体现了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内容和特征,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基础。PmA4.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工人、资本家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该卖的卖掉了该买的买到了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三、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物质形态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消费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I)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生产资料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一)简单再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的地位再生产的特征都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但在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时,我们必须从分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开始,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这是因为:第一,从资本实际运动来看,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出发点、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只有使简单再生产得到保证,才谈得上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如果没有简单再生产,就不会有扩大再生产。第二,从理论方面来看,简单再生产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主要难点。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主要的困难并不是发生在扩大再生产的考察上,而是发生在简单再生产的考察上。只要把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分析清楚,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了研究方便起见,需要作如下假定:(1)假定所考察的社会只有投资者和工人两大集团,投资者获得剩余价值,工人获得工资。(2)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不变资本的价值在一年内全都转移到社会总产品中去。(3)假定全部商品都按照价值出售,而商品价值与价格不发生变化。(4)假定没有对外贸易,全部社会总产品都要在国内得到补偿和实现。(5)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一)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假定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是4000,可变资本是1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2000,可变资本是500,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这一假定可用图式表示如下: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4000C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过程Ⅰ+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①③②(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Ⅰ(v+m)=Ⅱ(c)基本条件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m)=Ⅱ(c)基本条件Ⅰ(c+v+m)=Ⅰ(c)+Ⅱ(c)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Ⅱ(c+v+m)=Ⅰ(v+m)+Ⅱ(v+m)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的m要做以下分解组合mm/xm–m/x△v△c(用于消费)(用于追加投资)一、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x)+Ⅱ(v+m/x)即Ⅰ(v+m)Ⅱc即Ⅱ(c+m-m/x)Ⅰ(v+m/x)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过程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Ⅱ1500c+750v+750m=3000(消费资料)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第一年末重新组合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图)1000V+100ΔV+500M/X+6000=4000C+400ΔC1500C+100ΔC=3000①②③ⅠⅡ750V+50ΔV+600M/X+2.第二年生产结果Ⅰ4400c+1100v+1100m=6600Ⅱ1600c+800v+800m=3200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Ⅰ(v+△v+m/x)=Ⅱ(c+△c)表明了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相互依赖关系基本条件Ⅰ(v+△v+m/x)=Ⅱ(c+△c)△cⅠ(c+v+m)=Ⅰ(c+△c)+Ⅱ(c+△c)Ⅱ(c+v+m)=Ⅰ(v+△v+m/x)+Ⅱ(v+△v+m/x)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指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即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的内容(1)在两大部类之间,第一部类生产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速度,即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些。(2)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应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一)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危机爆发时商品积压,商业停顿,物价猛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现金奇缺,利率猛涨,有价证券暴跌;工厂停工、银行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生活状况恶化等现象,都是生产过剩的具体表现。但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相对过剩。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案例分析煤是“多了”还是“少了”)经济危机的实质:相对过剩领救济的美国饥民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二)根源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1、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每个企业内部的生产是有组织的,但私有制使整个社会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当这一矛盾尖锐化,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时,就形成大量商品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爆发。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为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和增强竞争能力,企业都要扩大生产,生产社会化又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加重,使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赶不上生产的扩大,呈现出相对缩小趋势。这就造成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矛盾。当这一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致使商品大量积压时,就会直接爆发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一)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经济危机的周期性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随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十年之久。大萧条期间,美国最高失业率达到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美国经济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超过20%。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自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80年代初超过3000亿美元。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拉美国家198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持续数年的过度增长后,开始出现灾难性下跌。由于资产全面缩水,日本在10年中经历了漫长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增长停滞,进入“零增长阶段”。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在美国提高利率、美元增值的背景下,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出口不断下降。1997年7月,随着泰国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国家普遍出现货币贬值,爆发金融危机。此次危机中,印尼、泰国和韩国是遭受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三国GDP在两年内分别缩水83.4%、40%和34.2%。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长期以来,美国金融机构盲目地向次级信用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随着利率上涨和房价下降,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导致2007年夏季次贷危机的爆发。这场危机导致过度投资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机构纷纷倒闭,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严重的信贷紧缩。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雷曼兄弟(158年的老牌投资银行)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标志着金融危
本文标题: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