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西方现代绘画鉴赏之梵高日期:2014年6月6日西方现代绘画鉴赏之梵高自己从小就对美术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学期有幸选到了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这门课。虽然只有短短的9周的课程,但是却让我对西方现代的绘画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了解。在这里,我不仅欣赏到印象派、立体派、达达派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和抽象派等后现代主义美术流派,还接触到梵高、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绘画艺术的大师。各式各样的名家代表作让人目不暇接,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后印象派的画家—梵高,以及他的《星夜》,《向日葵》和《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刚欣赏他的画的时候,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和感受就是视觉冲击力很强,但是真正的意思基本不太明白。到之后慢慢了解了很多关于梵高的故事和他的作画背景,才真正有所体会。这位荷兰画家虽是半路出家,但却诠释了一种不一样的绘画方式。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我都能够感觉到他胸中那股喷薄欲出的激情与狂放还有性情中的奔放。《星夜》为梵高圣雷米时期的代表作品。1889年,梵高由于精神病发作被送进的了疯人院。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充满了死寂,毫无希望之地,梵高的内心却似乎感到了安全和隐晦,疯狂的内心得以平静。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寻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突破,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脱颖而出。《星夜》这幅画的基调以蓝黑为主,凸显出画内的压抑,同时也映衬了画家的蓝色时光。冷调夜幕笼罩下的小村庄,虽然一副静谧的模样,但天空中呈现的漩涡状气流则让人有一种沉默即将爆发前的那种压抑与可怕的寂静。各种颜料混合着翻腾,内心纠结的情感也在跳跃不止,寻找出口。画面的星空,梵高运用大量的明黄色来凸显星星,远处的,眼前的,都充满了动感,但却那么的遥不可及。甚至可以这么书评,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有人说: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恒。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像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像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向日葵》可以说是梵高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并且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还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向日葵》这幅画是他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整体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凸显着单纯和强烈。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十六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萎,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以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这些简单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从中不难看出,他以重涂的笔触施色,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可以这么说,梵高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画作《向日葵》中“不可复制的灿烂之黄色”一般,给与了后人无与伦比的激情和炫耀,是永不枯败的灿烂。还记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说的是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而在《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中,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是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这就好比梵高的《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在这幅画里,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而是在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只有深入的了解他后,我们才会真真切切的发现,梵高他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而且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如今,尽管他已经逝去已久,但是他的佳作和绘画精神却永垂不朽。参考文献:欧文·斯通著《梵高传》北京出版社2001刘淳著《西方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本文标题:西方现代绘画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4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