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而、之、于、其、以、为、乃、虽因、与、乃、且、则、何、所、焉提示: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只列出了初中阶段出现并常用的用法及词义。2.对于一些比较模糊、晦涩的例子,不必钻牛角尖,中考考察的都是用法及意义十分鲜明、确定的例子。3.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特殊的用法(有些甚至在初中阶段甚至是孤例),要牢记例句,做到一出现就能明确辨认。一、“之”的意义与用法归纳之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1.下车引之2.学而时习之3.曲肱而枕之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夫君子之行6.复投之7.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邱智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9.又数刀毙之10.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1.宋之丁氏12.有闻而传之者13.得一人之使14.因往晓之代词他,指元方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代词它,指“肱”代词它,指优点代词它,指缺点助词相当于“的”代词它,指骨头助词取独,无意义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代词它,指狼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他,指杞国那个人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1。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听之2,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3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4。”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5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6曰:“妪之7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8。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1.代词指住宅2.代词指老妪的哭声3.助词“的”4.代词指老妪5.助词“的”6.代词指老妪7.助词“的”8.代词指“屋券”二、“而”的意义与用法归纳而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而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2.学而时习之3.三十而立4.学而不思则罔5.曲肱而枕之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7.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8.家无井而出溉汲9.有闻而传之者10.遂与邵推扉而入11.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1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三、“其”的意义与用法归纳其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其的用法及意义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乐亦在其中矣4.择其善者而从之5.屠乃奔倚其下6.其一犬坐于前7.及其家穿井8.其人曰:“奈地坏何?9.奈何忧其坏10.问其故居所在代它的,指大海的代词那(种)代词那代词他们的代词它的,指柴草堆代其中的代他的,指丁氏代词那(个)代词它,指大地代词他的,指颜回的代词她的,指老妪的四、“与”的意义与用法归纳介词“和”与连词“和”的区别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杀其骑且尽有白马将出护其兵B.而复还至其骑中胡皆引兵而去C.欲夜取之大军不知广所之D.见匈奴三人,与战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射杀胡白马将辨析连词“与”和介词“与”“与”作连词,解释为“和”时,构成并列短语,依据我们学过的并列短语的性质,也就意味着“与”前后连接的两词之间是词性相同、地位相等、可以互换位置。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并列的主语或并列的宾语的情况下。“与”作介词,解释为“和”时,和后面的名词构成的是介宾短语,如“(鲁肃)与蒙论议”这一句,主语是鲁肃,谓语是论议,与蒙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论议。这种情况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与主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自然也就不能与主语互换位置。否则,整句话的意思就会完全发生变化。与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与的用法与意义1.我寄愁心与明月2.与儿女讲论文义3.陈太丘与友期行4.君与家君期日中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7.夜与邵步月动词给予介词对、向、和连词和、同连词和、同介对、向、和介对、向、和介词对、向、和五、“于”的意义与用法归纳而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而的用法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其一犬坐于前4.闻之于宋君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6.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7.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在介词被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在六、“以”的意义与用法归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以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以的用法及意义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可以为师矣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屠惧,投以骨5.以刀劈狼首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盖以诱敌连词表目的,“来”可以可以凭借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目的,“来”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七、“虽”的意义与用法归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八、“为”的意义与用法归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2.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3.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4.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5.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6.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7.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8.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
本文标题: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8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