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分析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一、单元教材分析这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书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读、写10以内各数,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1—10个数的意义和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2.难点是写1—10各数。四、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一、单元教材分析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2.难点是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四、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的地位,它是两个重要知识的开始。10以内加法是以后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不管是以后的20以内、100以内,还是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加减法的运用和延伸。因此,学生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情况直接关系到以后计算知识的学习。二是加减法意义学习的开始。加减的意义是解决有关加减问题的关键,只有真正理解了加减的意义,学生才能根据意义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二、单元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减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实际操作、交流合作、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理解、运用加减的意义。3.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的意识。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是本单元的难点。四、课时安排:18课时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主要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是重点部分。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本单元有1个信息窗。信息窗口呈现的是“拍手游戏”的情境,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游戏的过程。借助学生熟悉的“拍手游戏”的画面,引起学生对“上下”、“左右”的回顾,进而提出问题“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引发对“左右”方位的讨论和辨认。在“自主练习”中,通过“指鼻子”等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对“方位”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认前后、左右、上下2.初步学会用前后、左右、上下面数物体的相对位置。3.在操作观察的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经历用前后、左右、上下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以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方向感和空间感,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由官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姓张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三、单元教学重难点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是重点部分。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这部分的难点。四、单元课时分配:4课时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2.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3.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的读、写。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2.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四、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形体。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三、单元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准确说出每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四、单元教学难点:通过看、摸、涂等形式,直观辨别这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五、单元教学设想:本单元为学生“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教师采用有趣的用实物拼搭物体的实践活动作为开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某些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利用第二单元的分类知识来区分同一类物体,从而认识各种物体的名字,并能正确辨认各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涂一涂、连一连、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创造拼搭自己梦想中的东西。六、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知识学习得好坏,将对今后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加法和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很广泛.在开始阶段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和今后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十分有益,因此要重视本单元内容的教学.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三、单元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四、单元教学难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五、单元教学设想: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本单元是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六、单元教学方法:把算式从实际问题中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总体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索交流--动手操作验证--应用拓展.七、采取措施: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2﹑注意让学生在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要鼓励尊重学生算法地多样化,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学习.3﹑教学时构建开放的课堂,不能限制学生提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创设开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开展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4、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教学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练习
本文标题: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8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