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参考书籍与期刊1.钟甫宁农业政策学(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孔祥智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陆学艺“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重庆出版社20134.中国农村经济5.农业经济问题6.农业技术经济课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三农问题概述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学第三部分当代农业科技展望第一部分三农问题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获奖感言中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富人无法理解穷人的行为,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也无法弄懂穷人决策的偏好和稀缺约束条件。我们只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他们通过出卖劳力获得微薄的收入,他们大部分收入都花在食品上,他们主要居住在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生。经济学家不懂的是穷人和富人一样渴望改变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孩子的命运。舒尔茨农业经济学思想1.农业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50年代,相当部分的经济学家普遍重工轻农,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发展,将农业部门视为“落后部门”,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拖了工业的后腿,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的扩张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舒尔茨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他指出农业并不是消极无为的,农业也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舒尔茨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凡是推行重工轻农政策的国家大都困难重重,而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至少是衣食无忧。2.要改变对农业的歧视与舒尔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和官员认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在于农民没有经济头脑,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果由专家帮助他们重新配置资源,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农村就会走上富裕之路。舒尔茨认为这是对农业的歧视,农民并不愚昧,他们已经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农村之所以仍然落后,是因为有些发展中国家将工业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的积极性。要改变农村落后状况,必须改变对农业的歧视,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重视,引入新的生产要素,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投资收益率,农业自然就发展起来了。3.强调人力资本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20世纪50年代人力资本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高于其他投资,舒尔茨,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从1919年到1957年38年中美国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学校教育第一章三农问题的由来与挑战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生存、转型和发展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在全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把全国居民分成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一经登记入册,一般就不能变更。非农业户口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基本上都居住在城镇,称为城市居民;农业户口的人从事农业,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称为农民。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严格限制农业户口、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城市人口。政府对城市和市民,以及农村和农民实现不同的政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结果: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而发展,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农民生活困苦,温饱都不能解决,农村落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差距为1:2.57。当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67.7%,处于极端贫困状况。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大量增产,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农民工,(离土不离乡,90年代中后期离土又离乡)2013年,农民工总量为2.69亿人,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1.66亿人。小城镇1984年、1990年、1996年、2004年四次农业特大丰收,1996年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粮食连续11年增产,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8.7亿斤,比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了39.8%,比1978年的6095亿斤增长了97.5%,接近翻了一番。2014年粮食总产量12142亿斤。中国农业发展形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较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学术界认为中国农业问题基本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还没有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变化状况年份粮食总产量(万吨)人均粮食(公斤)人均棉花(公斤)肉类总产(万吨)人均猪牛羊肉(公斤)水果总产(万吨)人均水果(公斤)1978304773172.258569.16577.31985379113613.9176016.8116310.81990446243934251322.1187416.31996504544123.43458427.44652382000462183663.5612537.66225492003430703343.8693239.5145171122005484013704.4770042160761232010546484094.5792645.8214011602011571214254.9796545.4227681692012589584375.1838747.424056178二、三农问题之农民问题第一,农民众多。1978年农民人口7亿9千万,2000年增加到9亿4千万。2001年农民人数开始逐渐缓慢减少。2012年底,农村常住人口为六亿四千万人。第二,农民太穷首先,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好成绩,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实惠。其次,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差距太大。农民收入连续10年有较快增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达到1:3.33。年份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收入之比19783431342.57:1199015106862.20:11995157715782.72:11999585422102.65:12000628022532.79:120051049332553.22:120101910959193.23:120122456579173.10:1201388952014104892.75:1第三,农民分化农民职业分化6亿4千万农民中,有2.69亿农民工,外出农民工1.66亿,农民工月收入2609元。农民的财产和收入分化第四,农民太弱基本权利方面太弱农民日益边缘化,土地被侵占,难以维权组织上的薄弱。三、三农问题之农村问题第一,收入差距第二,消费差距。第三,就业差距第四,教育方面的差距第五,医疗差距第六科技文化方面的差距第七,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第八,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公共品供给不足。第九,住房差距第十,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的差距第十一,金融信贷方面的差距第十二,社会地位差异第十三,城乡交换不等价、不合理。四.影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性因素短期:体制性问题。如社保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组织等。长期:资源环境问题和人力资本。(两者相互制约)资源环境约束:中国目前的资源状况(土地和能源)已难以支撑粗放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力资本约束:中国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对现代产业或产业升级适应能力弱,使得中国现行的人力资本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农业主体与非农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不再显著,即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式城乡之间不存在人为的影响公民自由迁徙与选择的制度性障碍。第二章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第一节农业与食物体系第二节农业经济及其结构第三节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与食物体系一、农业的概念及特点农业和工业有哪些不同?二十四节气歌中每一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特殊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3.农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4.农业具有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的特点。5.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二、农业的多功能性1.农业的经济功能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2.农业的社会功能3.农业的文化功能4.农业的环境功能三、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四、食物体系转型年份粮食蔬菜猪肉家禽鲜奶水果1990130.72138.7018.463.424.6341.11200981.33120.4520.5010.4714.9156.55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比较单位:千克五、粮食安全:农业的永恒任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Foodsecurity(食物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据FAO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经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全球营养不足人口数为9.15亿,2009年世界营养不足人数超过10亿,世界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013年12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指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第二节农业经济及其结构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对此,有人怀疑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甚至以新加坡为例去论证农业不一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你怎么看这种观点?第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第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第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下降而发生改变。二、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1.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2.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加。3.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4.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保护。5.林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应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的垂直一体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第三节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逐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3)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1993)三、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1993-2004)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久不变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2005至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财产权:由社会强制执行的对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十七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十八大,“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2013年1号文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财产权利,主要是指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宅基地使用权。三是集体收益分配权。第三章农业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第二节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第三节农村人力
本文标题: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8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