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心中的“110”》教学设计
《心中的“110”》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心中的“110”》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护我成长》中的一课,本单元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生活范畴逐步扩大的特点,安全教育也从居家到交通、游泳、火灾,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教材视角的逐步拓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话题“有点警惕性”,重在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警惕性,旨在帮助学生在交流和演示独自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门,了解同龄人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学习面对陌生人及遇到不怀好意的人的处理方法,从而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话题“不要上当受骗”,通过辨析几种情境,寻找正确的应对策略,虽然这些情况学生不一定遇到过,但是能够提高意外发生时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学习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二、学情分析基于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对10所问卷学校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数据显示,学生对于“110”有所了解,同时,也反应出学生对于陌生人的警惕意识,还相对薄弱的共性问题。立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提高学生对于陌生人的辨别能力及遇事处理的变通、灵活性,尤其提醒学生心中要有“110”,不要上当受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这对指导学生生活很有必要。三、教学目标1.通过演一演,懂得独自在家时要提高警惕性,初步形成安全防范意识。2.通过生活案例辨析,学会识破骗局、避免被骗的做法。3.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活中,知道怎样和陌生人交往,要提高警惕性,初步形成安全防范意识。2.难点: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学会识破骗局、避免上当,进一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懂得自护自救。五、教学准备学情调查表,情景道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活动(一)谈话导入引话题1、播放一天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的影片,最后画面定格在陌生人,引出话题并板书:陌生人。【设计意图: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画面作为切入点,引入“陌生人”的话题,使学生一下子从课堂走进了生活,自然真实,激发起儿童交流的主观意愿。】(二)角色体验知警惕1.创设快递员来敲门的场景,师生配合演示:当快递员敲门时,开不开门。2.创设邻居王奶奶和煤气公司职员来敲门的场景,请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思考对策,并跟同桌演一演。3.以警察叔叔的角色进行小结,并板书:要警惕。【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采取“角色体验”的形式,将生活中有可能会来敲门的“邻居”、“快递员”、“煤气工人”带进课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中,学生充分思考当独自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有哪些既合理又安全的解决方法及策略,懂得独自在家时要提高警惕性,初步形成安全防范意识。】(三)故事交流会处理1.以警察叔叔的角色引出《智捉小偷》的故事,请学生边看边思考:在陈宇这段特殊的经历中,他表现得怎么样?2.组织交流:在陈宇这段特殊的经历中,他表现得怎么样呢?3.深入思考:如果你也遇到陈宇这样的事,会怎么做呢?110能帮我们解决困难,化险为夷,那可以随意拨打吗?4.以警察叔叔的角色讲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详细规定。【设计意图:本环节“智捉小偷”的故事,是对学生处理突发情况及危险能力的一个考验,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让学生融入其中,感悟其智,思考其法,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生活智慧。】(四)案例分析防骗局1.播放短片《不要轻信陌生人》2.讨论交流:你觉得吴华被骗了吗?现在他怎么做才是最安全最明智的呢?【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针对教学难点而定,即帮助学生学会识破骗局、避免上当,进一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懂得自护自救。】(五)联系生活会交往1.安全交往小达人挑战冲关。2.教师小结并板书:安全交往要牢记【设计意图: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生活服务,帮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环节的思考。】(六)总结提升促认识1.播放视频:友善的陌生人2.总结升华:我们都能正确地面对陌生人了,生活中,既不能把所有的陌生人都当成坏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心中不忘110!3.组织学生齐读儿歌【设计意图:新时代新观念,在“中国梦”凸显的时代,在“一带一路”的感召之下,我们不仅要面对陌生人,还需要面对更多困难与挑战,所以,“新陌生人观”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即不是每一个陌生人都是坏人,面对芸芸众生要有警惕性。】六、板书设计心中的“110”陌生人,要警惕动脑筋,会处理电话核实防骗局,懂自救默不作声安全交往要牢记
本文标题:《心中的“110”》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8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