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运用
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使用一、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民族文化内涵思考的维度中国有着连续持续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发展中融合了很多外来文化元素。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文化,不但影响着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很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由此,在思考如何汲取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元素问题时,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实行探析。固本立新,根深叶茂虽然艺术设计的风格在作用和意义上与艺术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艺术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形式,其风格的体现就在于它的个性特征是其价值意义的重要内涵和标志。“艺术设计虽然要受到实际需要和多种工艺技术条件的限制,但是一切优秀的设计无不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及设计师个人审美意识的体现。”①中国艺术与艺术设计的风格就在于它的民族文化性,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最为根本的是要找到它的根源,能够说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艺术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固本”,根深者方能枝繁叶茂和日益壮大。中国历史上很多文化艺术精品,之所以被西方世界接受和青睐,就是在其技术的领先和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同样,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要借鉴历史与现实的成功经验,把先进的现代艺术设计技术手段与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真正找到艺术设计文化内涵的根基。应该说,现代艺术设计在形式上的共性是追求“时尚”,追求新与奇的视觉效果,体现出时代的审美崇尚与审美追求。现代艺术设计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立新”,引领时代审美思想与趣味的发展,从而体现出艺术家在现代艺术设计上的超前性。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提出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主张心灵关照,超现实、超功利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的艺术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中和、气韵、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不但长期影响着中国美学思想理论和审美追求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美学思想理论,是审美追求实践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成果,在发展中也是很好地学习、借鉴和融入了很多外来文化艺术思想与审美实践成果而形成的。固本立新、根深叶茂的意义就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有可能也必须实现融合和统一,并在其融合与统一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近代以来,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经典传统美学精神的代表,我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注重和重视。20世纪初,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德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家鲍豪斯,就是一位将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与美学学说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的代表,其形成的“鲍豪斯学派”,把艺术设计与产业发展结合,突破旧的传统观点,注重原材料的性能、功能、质地、色彩和配置组合创意效果,创新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形成了创意新颖、造型简洁时尚、工艺技术先进、使用功能效果与形式美感有机结合的现代建筑新局面,开创了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时代。英国设计大师艾伦弗莱彻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很好地将西方时尚的流行艺术与东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深入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现代艺术设计的经济文化意义与价值。对民族文化艺术历史的透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期的审美实践,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物化的文明成果和艺术设计精品,在保留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有先秦时期的岩画、陶器、青铜器皿,秦汉的漆器,六朝的石画、敦煌石窟的壁画,元代以来的瓷器、版画,有遍布各地的“图腾”崇拜、宗教塑像、服装饰品、钱币以及各个时期的书法绘画等等,琳琅满目、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视觉来看,就其源流来讲,有几点是十分明确的。其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发生发展,既一脉相承,又在各个不同时期有其流变特点和风格。其二,就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物化作品,无一不是在“用”与“美”上的完美统一,其造型、图案、线条、色彩,既有其深刻的时代审美崇尚,又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时代背景与艺术风格。其三,从众多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精品中能够看出,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和谐”、“韵味”、“灵性”、“意境”的审美思想观点和审美追求,体现出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审美思想和审美崇尚的有机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对汲取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思考现代艺术设计,就是要在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发现其规律性的变化,掌握其设计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构成,提取我们所需要的精华元素并赋予其现代艺术的生命力,并为现代人所用。图案、造型、色彩、线条、符号等等都是艺术与设计的基本语言,这些语言或符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一代代人和中国周边各国民族人民的心目中,成为在视觉上很容易引起中华文化圈内人们审美心理和情感共鸣的基本元素。随着世界文化的持续交流和发展,这些语言或符号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识别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书法,在简单、古老、朴实的材料与色彩中以结构、线条变化来表现其灵气、韵味、意境,向人们传达一种静中有动、实中有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枯中有润的韵味和意境,其形情相生、文情相融的思想情感表现力和抽象的艺术感染力,使之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将各种书法形式中的点、线、面结构作为素材,使千姿百态的文字变体图形成为艺术符号和艺术语言,结合设计对象的需要实行艺术设计,表达设计的主体或构成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等等,就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一种典型思考范式。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作品———中国银行的标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西方设计理念结合的经典之作,其中就有一个十分突出而使用巧妙的“中”字,“他把传统中国画及西方设计理念共冶一炉,为山水画开拓出新境界。他创作的文化性公益海报设计作品无不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作品注重将传统的笔情墨趣、神韵意境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之中,从而形成了‘靳氏’的独特风格,在国际设计界颇具影响力”①。可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理念成功结合,就能创作出流芳千古的经典之作。二、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模式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属于设计学中符号应用思想与方法研究的范畴,文化元素由体现文化特征的象征符号构成,它们都是艺术作品构成的意象语言。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讲,一方面,中国厚重、繁杂、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为艺术设计者的艺术思维和意象语言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另一方面,因为艺术设计是一项创意性很强的活动,需要设计者根据设计对象的需要实行必要的艺术处理,而不是简单的装填、套用和叠加。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其体现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往往具有确定性的认可群体和相对确定的时代感,以及人们约定俗成的公共意象。所以,在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常常也会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刃”作用,“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设计要成为世界的设计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深刻地表现人类一般的物质、精神需求和共同的审美情感,真实地反映科技发展的直接成果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的民族设计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拥有、共同欣赏的艺术设计。”①从包豪斯风格的产生到后来的波普风格、有机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流派风格影响下形成的诸多经典作品,都是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很多艺术设计文献中多次提到的20世纪30年代获得巨大成功的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就在于它避免了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在自然材料使用的创意中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德国的兰堡、凯泽,日本的福田繁雄、杉浦康平、高桥善丸,法国的马蒂斯,中国的靳埭强、吕敬人、陈幼坚等“二维”设计大师,他们在平面、环境、版式、装饰画等方面,创作了很多富于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设计经典作品,为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提供了经典的案例。归纳起来,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应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套用与借鉴模式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简单和实用的模式,方法虽然简单,但使用得当、巧妙,就会产生简单明了、意寓深刻、主题突出的效果。在实践中,关键的问题在于三点:其一是选择什么样式的图案或者符号,这是设计者文化认知阅历和水平的考量,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其二是如何借助其传统的存有形式和人们对其的认知与理解,在使用中实现设计的意图和提升设计的美感,营造设计作品特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达到提升作品的审美品位的综合效应,这是设计者艺术创作意识与水平的体现。其三是使用产品的环境以及材质,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设计者具有创作灵感。所以,在简单中追求深刻,在普通中发现特别的美是设计者的一项基本功。分离重构模式分离重构模式也叫做解构主义,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将已有的作品实行分解,按照需要实行重新组合,构建新的造型、图案和符号应用到设计中,形成新的形象和意象。这也是艺术设计常见的方法之一,很多富有创造性和个性与风格独特的艺术设计作品,就是设计者独到的创意在这种方法的应用实践中完成的。这种模式的应用,有两方面是很重要的:其一是设计者在原有艺术形式或作品的观察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其二是重新构建的形象要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并体现出它的艺术创新价值与效果。从创作的角度来讲,这种模式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化与提升,要求设计者对艺术创新的超前性和人们审美崇尚与审美追求有深入的认知度,在借鉴和使用别人的成果中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价值和引导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并通过不同元素的形式转变和涵义转化,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个性风格。装饰与夸张模式这个模式是艺术创作的传统模式和手法,也是现代设计艺术中最富于创新、形成个性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模式,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历程中十分普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的艺术设计资源宝库,中国民间绘画、雕塑、建筑、宗教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民族图腾及服饰中的造型、构图、色彩、线条,千变万化的中国文字线条和造型,纷繁复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写意的审美观点,正好符合设计艺术在形象构建中实现意象表现的要求。长期形成的幽默、写意、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符号已根深蒂固地刻画在人们的审美视觉中,其简单明了和高度凝练的线条、纹样、色彩、结构不但有着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抽象意义,对现代设计艺术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实用价值。诚然,长期历史文化形成的传统装饰和夸张艺术手法也有着它们程式化和过于稳定、平衡、厚重的一面,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深化与丰富多样,人们对于装饰与夸张通过视觉冲击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和情绪感染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艺术设计的装饰与夸张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要有比普通人群更为超前的装饰与夸张的想象力和创新水平。设计者要深入广泛了解传统文化,熟练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追求的作品。抽象传承模式抽象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通过对各种现象深入观察研究,透过事物表面、个别的和非本质的特征,归纳整理和思考加工而得到此类抽事物和现象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属性,从而形成规律性的原理、法则与概念。“而在艺术抽象中,这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它不能舍弃感性形象,而只能用具象的概括和形象的简化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它是对某些形象特征的抽取、提炼和侧重。”①艺术与艺术设计作品抽象的审美观点,与夸张写意有相似的一面,又有所不同,它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审美观点与审美追求的重要内涵之一。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来说,唐代书画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就指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而形似在其间矣。”②艺术创作活动与艺术设计共同点之一,就是对已有形象的概括、凝练、思考,实现对其物象精神内涵的把握,在再创造中追求其作品的灵性、生气、个性与视觉冲击力,达到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产生美的感受与情感上无尽的联想和共鸣。这种艺术创新手法和模式,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中国古代的陶瓷造型与图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建筑空间布局、造型、室内装饰以及各种物质与精神生活装饰物品,各个时期城市建设中的园林、雕塑等等,都很有效地应用了体现时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材料与技术,都有着十分典型的民族情感符号和意味深长的民族文化涵义。综上所述,作为艺术设计者
本文标题: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9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