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1/20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一、大数的认识第一课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新知.如:在学习例2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零”该读;哪些“零”不该读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的规则.层层递进;为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也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空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亿以内数的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学习基础;有些题学生才会做.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设计本课新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大胆去试写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写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不同的写法进行交流.最后引导总结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学生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写数的错误;在课堂上及时分析学生的2/20出错原因;大多是由于“0”的占位问题把数位写多了或写少了.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他们用的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就是容易马虎出错;尤其是写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如果写出数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第三课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多位数的比较方法;并能准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更多地体现.其实;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之后;例题的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比较出数的大小.另外在练习时要给学生更多地时间口述比较方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第四课数的改写与省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完改写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一学完大数的“省略”;就会发现学生连改写也不会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3/20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将两个知识放到一块进行对比教学;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结合自己的错误发表各自的想法;寻求好的方法;从而发现:一、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二、要保证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万”位.“二看”;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上是几.“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第五课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计算的基础.在本节课中;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贯穿在数发展历史的背景中;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也许效果会更好.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4/20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直观地说明“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是数不完.第六、七课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不是简单地进行读写;而是把读、写数的教学与理解数的意义相结合;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安排.以亿以上数的读法为例;可先让学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经验;试读出例1中的三个数;再让学生交流读数的方法;并由此总结出读数的方法;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巩固;获取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也培养学生在探索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的数学活动中;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的能力.不足之处是;在学生探索完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没有将它与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对比;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以致少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方法混淆不清;不能正确地进行改写.在学习完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题目要求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少数学生也糊里糊涂地运用了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而单位写的却是“万”.在练习课时;应重点强调这个问题.第八课计算工具的认识5/20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二、公顷和平方千米本节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需要出发;感受学习“公顷”“平方千米”的必要性.课上先复习学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教室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较合适?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隘;见识少;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100米;1000米有多长?然后想象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1平方千米;从而初步感知它们的大小.6/20三、角的度量第一课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学生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要求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让学生利用学具观察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应用阶段让学生借助各种图形加以巩固和拓展;这些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第二课角的度量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角的认识;量角器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由于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学生很容易读错(将锐角的度数读成是钝角的度数).因此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原理;区分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不同的角的度数.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自己还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使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7/20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第三课角的分类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进行教学的.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时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得出正确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利用了活动角;用活动角不仅引出各种大小的角;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多的实例丰富他们对角的认识.2.在课堂中齐问齐答的方式应少一些;多给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第四课画角“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0°的角.8/20学生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0°角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画不准.仔细反思;可能是: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分不清.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角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角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又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四、三位数乘两位数4.1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的乘法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探索的空间;注重学生间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与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9/20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但教师在教学结构的处理上还有不妥之处;第一环节“复习乘法学习的历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本节课在“巩固练习”方面做得比较不够.另外教师在时间上的处理不得当;所以在今后备课时;要考虑到各个环节时间分配上的问题;才不会导致教学结构上的缺失.4.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本节课开头就铺设了一些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题;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为新课做好铺垫;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列出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小组交流;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乘法经验;探究简便的笔算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算理的重点讲评.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容易;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做两个乘数末尾都是0的乘法算式时;容易漏写0;二是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因数末尾的0对错位;三是个别学生在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后;会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没有0的乘法混淆;造成竖式对错位以致计算结果也出错.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方法:一是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10/20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最后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二是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三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和没0的笔算进行区分;并加强巩固练习.4.3积的
本文标题: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0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