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在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自治区文物局召开全区文物工作会议,对全区文物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谋划部署,这是我区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以及认真贯彻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精神的重要安排。刚才,永志同志代表自治区文物局总结了2019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2020年的工作任务,我完全同意。下面,我代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讲三点意见。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物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文物工作提质增效。当前,党中央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责任更加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80多次,出席或见证文物领域重大活动20多次,其中仅2019年就作出重要批示18次、参加或见证重大活动7次,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也明确强调,要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提炼、展示、传播文物蕴含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讲好文物故事,发挥阵地作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7月15日考察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物领域的集中体现,可谓高屋建瓴,振聋发聩。这对做好内蒙古文物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也指明了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进方向。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古迹众多,文物贮藏量丰富,特别是以契丹辽文物、蒙元文物最具文化特色。按照文物拥有量,我区在全国排名第8位,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首批认定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全区现有馆藏文物112.5万余件(套),其中革命文物12403件(套),而最具优势特色的就是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黄河呈几字形流经内蒙古自治区,沿着黄河分布有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七个重要地区,这一地区也是我区文化遗产分布的密集地区,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62处,是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些文化遗产是我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实物例证。可以说,我区现已形成民族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的文化遗产体系,彰显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与巨大潜力,同时也对我们文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以文化遗产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民族不断交流交融交往成长历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实物见证。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而言,这些文化遗产,夯实了草原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如通过对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发现了相当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文化面貌,将内蒙古草原地区人类的历史提前到了50万年;再如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诸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一系列早期聚落遗址的发现,有力地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而仰韶文化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确立,将中国文明的历史在黄河流域从发端、发展、升华的历史脉络勾勒得一清二楚,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没有间断的历史脉络,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文物基础。其次,让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实物象征,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物化遗留,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人们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实体,具有无可比拟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因此,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既是对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认知,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与智力支持的原动力。所以,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在文旅融合上实现新的跨越,这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第三,让文化遗产成为凝聚民族团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力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展示,是让文化资源惠及民众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平台。文化遗产承载的信息量丰富,知名度高,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介质,对社会的影响巨大。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所有者、鉴赏者和传承者,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也必须惠及社会,融入社会,感召社会。内蒙古自治区蕴藏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遗产文化特色多元,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脉络,以习近平总书记“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鼓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来领航,以内蒙古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抓手,“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第四,切实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文物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连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是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高度、着眼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可以说,文物工作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新机遇,同时也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文化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我区文物工作落实落细,稳步发展。二、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落地见效,充分发挥文物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物是承载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走进博物馆通过参观展览,了解历史、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文物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期待。据统计,2019年全区各级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800余万人次,同比2018年增长10%;仅内蒙古博物院就接待观众236余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们的博物馆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展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文物资源要真正实现“活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结合起来,积极拓展盘活文物资源的有效机制和路径,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是要保护好我区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也是文物“活起来”的基础。要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推进文物预防性保护、科学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加强长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做好相关文物资源普查工作,编制实施《内蒙古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内蒙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继续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工作。要加强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加强革命文物数字化建设,完成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展览工作。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要深入开展调研,做好上下衔接,编制好我区“十四五”规划中的文化发展规划。要扎实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安全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确保文物安全是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夯实文物安全责任,健全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要聚焦法人违法、盗掘盗窃、火灾事故三大风险,持续开展文物安全整治工作。要加大督察督办和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地文物部门一定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一方文物安全。同时,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重大活动、展览展陈的审查力度,完善舆情处置机制,确保文物系统意识形态安全。其次,是要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措施落地见效。要加大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整合文物资源。我区拥有可移动文物112.5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数量有1.6万余件套,一级文物2152件。这些文物的保存量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其中真正放在博物馆里展示利用的文物只有10%左右,博物馆可展示利用的文物极度不平衡。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博物馆,则更是面临特色文物资源匮乏的问题,如在建的呼和浩特市匈奴博物馆,在建的蒙古族族源博物馆,与之对应展出的匈奴文物、早期蒙古族的文物更是屈指可数,在展文物捉襟见肘,展品严重不足。所以,整合我区文物资源,充分盘活利用好文物资源,突出不同地区博物馆展品的文化特色,这也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让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我区大文物遗址利用率低,文物遗址类博物馆建设力度不够,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8处,盟市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32处。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是我区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红山文化遗址、辽上京遗址、阴山岩刻现已被正式列入国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另外,我区拥有古代都城遗址4处,皇帝陵寝4处,长城7570公里,岩画5万余幅。丝绸之路文化线路4000余公里。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遗址,是我区珍贵的文化资源,但建成遗址类博物馆进行有效利用的屈指可数。目前在建成型的文物遗址博物馆只有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黑城遗址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等几座。而我区北魏盛乐都城遗址、契丹辽上京都城遗址、蒙元黑山头古城遗址等闻名中外的文物古迹,都没有建成遗址类博物馆。3月2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呼和浩特市调研文旅业,武川作为北魏重镇,却没有可去的点。因此,将我区知名文物遗址打造成经典遗址博物馆,以此完善我区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真正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遗址“活”起来,助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目前我们文物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三、文物工作要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排头兵扎实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文物工作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排头兵,这又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文物工作的重要使命。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要依托重点文博单位打造品牌旅游景区、形成精品旅游路线,成为带动我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点。3月2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同志深入呼和浩特市文物单位和旅游景点调研文化旅游业发展,强调要加快推动全面复工复产,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尽快充分活跃起来,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
本文标题:在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1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