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时间:人类历史的旁观者
时间:人类历史的旁观者作者:杨新美来源: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11-1-20《时间的故事》,[英]利平科特等著,刘研、袁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定价:198.00元“大斯隆星盘”黄铜约1295年大英博物馆大斯隆星盘40个指针中,33个有拉丁化的阿拉伯星名。指针本身的形状也像从龙、鸟和狗的头部伸出的长而尖的舌头。伦敦盘还刻有划分12个占星宫位的线。菲利普·兰斯博格,《托勒密天球平球图……星盘》,米德尔堡,1635年。□本报记者杨新美还记得儒勒·凡尔纳笔下《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格吗?这位福格先生在回到伦敦欲结束环游旅行时却发现自己所想的12月21日是当地的前一天。为了追上那一天,为了能在打赌期限内完成旅行,于是他向东环游,奇迹发生了,因为格林威治和180度子午线的力量,他提前完成环游世界……时间,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类忽略的谜。而今,有一本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巨著,将科学、人文、艺术融为一体,让读者们看到了人类在处理时间问题上的整个过程。解析了直到19世纪,意大利人是如何从日落算一“日”之初的,为何当时意大利时钟必须每隔5到10天就要调校;讲述了1884年10月,来自25个不同国家的41名代表如何为世界确定一套计时惯例;讲述了为什么印度将一年定为365天……被人类忽略的谜《时间的故事》一书,顾名思义,讲述的就是从地球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所有故事。翻开目录,会惊讶,原来被我们所忽视的“时间”成为书中的主角,它的触角不仅触碰到我们每个人的点滴生活中,更是渗透在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科学各个角落里。全书从时间的创造、度量方式、表现形式、人类的体验以及时间的终结这5个方面展开叙述,剖析了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记录了人类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逝的方式,展现了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探究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待时间的方式。追溯《时间的故事》的出版缘由,得回到21世纪初。在新千年之际,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当时,这场展览得到了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邀请世界各地、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为了编撰此书,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召集了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艾柯、著名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大英博物馆西尔克·阿克曼博士、歌德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戴维·金教授、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伊万·卡斯克尔博士、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马丁·里斯爵士等20多位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完成了文字编写工作。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了这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而在书开篇还附有长达整整两面纸的“鸣谢”,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人名,有的是提供了图片和资料,有的则是帮助撰写了图片书名等辅助文字……该书责编张维军说:“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奇特、华丽、渊博在《时间的故事》之前,霍金的一本《时间简史》在国内外都是难得一见的优秀科普读物,并跻身于畅销书行列。可《时间简史》中不可避免的物理学、天文学术语却让不少的读者望而却步,让门外汉无法感受科学魅力。比起《时间简史》,《时间的故事》则更为亲民。这部著作比《时间简史》更胜一筹的主要原因就是书中的近400多幅的插图,散落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仪器、素描画、油画,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到提香的寓意画,从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到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类似名称的书虽然已经出现过多种,但如本书之奇特、华丽、渊博者,尚未之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曾评论说。书中收集了西方历史上大量与时间计量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其中许多图片在国内读物中都属罕见。如陈列在以色列博物馆内的、由爱因斯坦亲笔撰写关于狭义相对论的手稿;在《机械时间:科学时钟》开篇跃入眼帘的是绘于约1659年的《伽利略的卡轮擒纵装置纸上素描》,这张泛黄的素描如今藏于佛罗伦萨国立中央图书馆之内。而书中还纳入了大英图书馆所藏的《钦定书经图说》,图中的羲正在用垂直的标杆测量夏至,而这显示了中国古人用垂直的标杆来测量夏至和冬至有很长的历史。此外,艾柯挑选的精美星盘图片,如中世纪留存下来的最早、最大的英制星盘大斯隆星盘就向人们呈现出了阿拉伯天文学。“星盘既是一个计时、守时的工具,又是用来天文观测的。在西方这是与时间、天文两者有关的,极为特殊的仪器。”江晓原说。毫无疑问,无论是黄铜或是红铜制造星盘的照片,都让人们对古天文学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是本书领衔的作者之一翁贝托·艾柯,保证了本书所选择的图片史料之别出心裁。”江晓原说,艾柯的眼光与众不同,挑出的图也颇具震撼力。而艾柯的这一独特表现风格同样在《美的历史》和2010年所出版的《列表》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艾柯总是能找到一些罕见的图片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如在《列表》一书中,艾柯获得特许,到卢浮宫挑选要用的图片、雕塑。《时间的故事》既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部美术史和工艺史著作。江晓原评价说,本书虽然是普及类读物,但实际内容很渊博,会涉及很多人、事、书、作品。阅读起来非常畅快。无限相对的“时间”一位名叫亨利的图书管理员,拥有时间穿越的能力。在一次时空之旅时,36岁的他第一次遇见了自己的挚爱卡莱尔,而当时卡莱尔只有6岁;结婚那年,她二十三岁,他三十一岁;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八十二岁,他四十三岁……从此,两人不断在错位的时空中相见,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这是2010年根据同名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所改编的电影中的情节。电影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一个爱情故事。而这类以时间为题的电影可谓屡见不鲜,如《回到未来》、《时空机器》、《超时空效应》、《触不到的恋人》等。这些电影似乎在暗示我们,自己手腕上携带的时间并不是唯一“真实的”时间。“时间无限相对。”利平科特在书中指出。每个人对时间的理解都受到心理和文化的制约。尽管有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的法案,但时间本身不能被分区。一个时钟的表面或许显示了一个实情,“但纽约的1小时不同于塔希提的1小时,炼狱里的1小时不同于天堂里的1小时”。利平科特这一观点让从事历史研究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颇受启发。“我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历史的基本维度是时间,时间这一历史研究的工具却经常被人忽略。”刘北成说,我们过去通常都是将时间作为绝对的来看的,但实际上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本书也是让我们反思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如此我们可以把握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时间”这一工具的。记者在当当网上看到一个网友为《时间的故事》写下这样一段留言:“时间是人类历史的旁观者,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点滴。对于人类来说,时间在不同阶段,它的记录方式不一样:更漏、须臾、一炷香、半盏茶,都曾是时间的表述,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在《时间的故事》的序言中,艾柯只言片语提醒我们,“无法否认钟表时间可以多么有用,但是很明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与意念和记忆的时间缠绕在了一起”。的确如此,我们大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有的人是以一生作为尺度判断,按年安排,有的是以工作日程来安排;人生的旅程中,结婚、生子又是一种时间划分……正如刘北成所说,《时间的故事》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时间”,让我们思考时间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人类、对大家的意义。《科学时报》(2011-1-20B2科学文化)
本文标题:时间:人类历史的旁观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