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
毕业论文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TheanalysisoftheevaluationofEmperorYang姓名:付建锋学号:100703151系别: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人文教育年级:2010级指导教师:刘福洪摘要隋朝二世皇帝杨广在位十四年,期间,他取得了一系列功绩,如开运河、建东都、开科举等等。然则取得如此重大功绩的炀帝,却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因而炀帝在学界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皇帝。笔者认为,炀帝如此极端的表现与其性格特点是有密切联系的。关键词:隋炀帝;功过;性格AbstractEmperorYangasaChineserulerinfamousshort-livedSuidynasty,suffersalotfromthewriterswhowrotethehistoryineveryperiod.WhenitcomestoEmperorYang,thereisnootherthingsbutdissoluteandbrutal.Infact,thoughhemadesomemistakes,hestillhassomethingpositivetobementioned.Itisso-calledthatsomeonedidagoodthingcannotcoverlotsofevilthings,socantheevil.TheevaluationofEmperorYanghascertainsignificationinhistory.IintendtomakeacomprehensiveassessmenttoEmperorYangbasedontheprincipleofobjective.KeyWords:EmperorYang;achievements;mistakes隋炀帝作为中国著名短命王朝隋朝的亡国之君,饱受各时期修史者的批判。提及隋炀帝,多与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相联系。实际上,炀帝在历史上的负面作为与形象虽不可否认,但仍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某些作为与建树的深刻意义还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近年来,学术界不少文章和言论对于炀帝的评价问题有了更多的角度。比如袁刚先生就认为,炀帝并不是以往所说的暴君,而是对其功绩加以肯定,提出炀帝是位有重大历史贡献的暴君。曹卫平先生甚至认为隋炀帝是位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的杰出帝王。韩隆福先生亦认为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军事家。总之,学界已经开始更加理性深入的探讨隋炀帝的历史地位了。而笔者认为,性格对于一个人的决策存在巨大影响,甚至于封建帝王来说,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衰。笔者自觉学力有限,但仍愿意对炀帝的极端作为与其性格的关系作点尝试。1帝位的合法性本文虽以探究炀帝功过与性格的关系为目标,但基于部分史家对炀帝帝位来源不正的说辞,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帝位的合法性作些论述。杨广作为文帝次子,碍于封建王朝立嫡长子的原则,本无缘帝位,而杨广最终却得以践极,这也引来了诸多修史者的非议。事实上,杨广能够成功夺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杨广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杨广在由晋王向太子的身份转变中,其超高的政治智慧与隐忍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在这个过程中,他极尽能力展示自己的恭孝仁厚,勤奋节俭,不好声色。据《隋书》记载“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1],又载“常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乎!’乃令持去”[2]。然《隋书》虽记载之,却又以“矫情饰貌”[3]称之。且不论此评价中肯与否,而杨广的忍耐力可谓惊人。他懂得相机而行,投文帝所好。而反观太子杨勇,相较而言其政治智慧则逊色得多。据《资治通鉴》记载“后遇冬至,百官皆诣勇,勇张乐受贺”[4]。文帝得知后,颇为不满,“自是恩宠渐衰,渐生猜阻”[5]。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事情发生于杨勇因装饰自己的铠甲而遭文帝斥责之后。本有前车之鉴,杨勇尚且不知收敛。《资治通鉴》又记载,太子宠妃云昭训之父经常出入东宫献宝取媚,左庶子裴政屡次进谏。杨勇非但不听,反而“益疏政”[6]。这可见杨勇并非是一个能虚心纳谏之人。如此不懂谨言慎行,史书却以“率意任情”[7]称之。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杨勇缺乏足够政治素养,对政治斗争的微妙与残酷缺乏常识。其二,晋王杨广的个人功绩。杨广曾以行军元帅之职统率大军南下平陈,之后又平定南方叛乱。在以武力镇压之后,文帝又任命杨广为扬州总管,出镇江都。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内,杨广通过尊崇佛道两教以团结江左人士,大量提拔有威望的南人来消除江南地区对隋朝的抵制。这一文化羁縻政策颇为奏效,此后南方再没有发生叛乱。杨广的行政能力得到了文帝肯定,在被立为太子后,“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8]。而史书又称杨广有弑父篡位之恶行。《大业略记》记载,“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而高祖暴崩”。其证据有二,一是杨广在文帝病重期间调戏宣华夫人为文帝所知,二是杨广与杨素之书信被误送至文帝手中。因而文帝大怒,欲废杨广,杨广迫不得已弑父。笔者认为此二说皆不成立。第一以杨广的政治智慧及隐忍力,断不可能在此时因女色而误事;第二既是送秘信,自当挑选精明之亲信,怎会误送至文帝之手。两个原因皆不符情理,难免有史家恶意丑化炀帝的曲笔之嫌。韩昇先生亦曾对杨广弑父说加以考证,认为此说断不能成立,即便是有变故的话,“应是隋炀帝和杨素为确保胜利接班而清除异己,打击的对象是竞争对手,而不是自家父亲”[9]。因此杨广继位虽与宗法制之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但也不至于“非法”。他的优秀与杨勇的相形见绌,或许是左右文帝行废立的根本原因。其谋取太子之位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而这也充分证明,他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继承大统。他的雄才大略也在他即位之后得以一一施展。2炀帝的功绩正史中通常给炀帝冠以荒淫无道、穷兵黩武之负面评价,此种评价虽有其合理性,但却不能否定炀帝实际上也是位颇具雄心壮志且敢于作为的君主,这一点从其年号“大业”二字便可有所窥察。而他也确实做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2.1营建东都隋炀帝即位之初,就下诏兴建东都洛阳,而在此之前炀帝曾亲自对洛阳进行了实地考察。《隋书》记载“十一月乙未,幸洛阳”[10]。由此可见,炀帝对营建东都是有一番考量的。而笔者认为,此不失为明智之举。其原因有三:2.1.1洛阳建都条件好洛阳乃多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东汉亦以洛阳为都;及至魏晋,皆都洛阳。且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路通,贡赋等”[11],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从经济方面考虑,大兴城已经难以供应中央政府机构的物资需求。如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文帝只能“率户口就食于洛阳”。此时的洛阳,水陆交通发达,天下财赋聚集,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而炀帝主张营建东都,减轻了大兴城的压力,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又是顺应经济中心南移趋势之举。而其实早在隋建立之初,就想以洛阳为都,如今炀帝即位,营建东都,实为“奉先志”[12]之举。2.1.2建都准备充分文帝代周称帝之后,励精图治、厉行节约,特别是平陈统一之后,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13]。可见隋朝建立后仅十来年,国家已经相当富裕。事实上其物资储备之丰,及至唐建国二十年尚未用完。如此雄厚的财力物力,给炀帝大展宏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国家统一的完成,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安定的政治环境。人口的增长,又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1.3营建东都是战略需要炀帝在诏书中提及了汉王杨谅造反一事。“今者汉王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14]。炀帝还举周迁殷人一例,来加以佐证。这说明,杨谅叛乱,更是直接导致炀帝决定立刻营建东都。而大兴城,偏于西方,对东方北齐故地、南方南陈故地控制力不够。将政治中心向东都洛阳转移,以天下中心之势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积极意义。2.2开大运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起自涿郡,止于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南北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对于开展如此浩大工程的原因,有人归咎于炀帝贪图享乐,意欲游幸江南。笔者认为,炀帝曾镇守江南十年,对于南方风土人情颇有领略,因此并不能排除他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游玩。但其开凿运河的根本原因却绝不在此,而是出于政治经济交通之考虑。古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性不大,水路交通虽然不如陆路交通便捷迅速,但却具有运力大,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古代大宗物资如粮食贡赋都主要是依靠水运。然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是东西走向,要想将江南财赋运往北方政治中心,人工大运河的开凿很有必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隋朝一统,虽然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战乱导致的大量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得到了很大的开发。江南的富庶,是炀帝决意开运河的经济动因。再者,隋朝灭陈以后,南方地区仍然出现过叛乱。开凿运河,加强对南方的管理,也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所以综上来看,开运河其实与营建东都是一体的。东西两京加上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呈十字架型,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事实上,当时的隋朝疆域就是北周加上北齐再加上南陈故地,十字架将这三大地域牢牢地控制起来。)而大运河的开凿所产生的伟大作用,却大大超乎了炀帝的想象。笔者认为大运河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比长城。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大运河贯通南北,成为经济交流的大动脉。运河沿岸良田得到灌溉,一些城市如扬州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乃至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也赖于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资输送到长安而得以维持更久。唐朝诗人皮日休亦曾作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开凿大运河一事表示肯定。2.3创科举制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借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隋文帝时期,科举制出现雏形,到炀帝时,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普遍盛行。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拔官吏,强调任人唯贤。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给寒门士子提供了出将入相的机会,同时也起到了抑制世家大族特权的作用。科举制沿用至清朝末年,为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了无数优秀人才。尽管后面发展成八股取士,但与炀帝时期的科举制差异很大。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其总体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作为这一制度的肇基者,隋炀帝功不可没。2.4扬威塞北炀帝继位之后,迅速建东都开运河游江都,通过这些措施,帝国的东部和南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雄心勃勃的炀帝,立即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北方边防问题。大业三年四月,炀帝下诏,曰:“自蕃夷内附,未遑亲抚,山东经乱,须加存恤”[15],决定北巡。此次北巡,从西京长安出发,范围包括“安辑河北,巡省赵、魏”[16]。炀帝意欲借此机会向突厥宣扬国威,因而率领大军“径突厥中”[17]。关于大军行军的阵法,炀帝经过一番考量,最终选择了周法尚的策略,将大军编为方阵,炀帝以及官吏等居于其中。曾与突厥对阵过的炀帝当然深知突厥骑兵的威力,因而采取此种阵法也表明此时的突厥虽已经内附,但炀帝仍对其存有戒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突厥已为藩属,炀帝仍要亲巡了。炀帝希望通过此次巡游,进一步宣示帝国的强盛,让突厥不敢有犯上作乱之心。因而此次巡游声势极为浩大。炀帝的巡游队伍中,还包含了诸多儒生、宗教界人士以及艺人。在炀帝心中,帝国的强大应该是包含军事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他除了亲率大军显示帝国的武力之外,还通过大量的儒生以及宗教人士来显示中原文化的发达。此次巡游,炀帝的目的成功地达到了。突厥启民可汗在整个过程都表现的极其恭顺,甚至于主动上表请求变革服装,改着汉服。炀帝大悦,但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仍然理智地拒绝了启民的请求,选择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炀帝服而抚之的怀柔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中原王朝在突厥的威望,这对于边疆的安定,民族的融合,意义重大。2.5经略西域开疆拓土,称霸四方,是传统帝王的最大梦想。一心想建大业,成为万古圣王的炀帝,在成功安抚了东南北三方后,
本文标题: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2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