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一般表现为不认真学习且日常行为表现较差,如焦虑、烦躁、冷漠、自卑、逆反对抗、沉溺网吧,甚至赌博成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学生。他们往往令家长和老师烦恼,从而被冷落、被忽视、被抛弃、得不到正常的教育。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没有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将不仅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于是,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事实摆在了眼前,在教育中,转化好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和输送一个所谓的“优等生”,同样重要,同样光荣,甚至更有价值。“问题学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它涉及面广、操作困难、专业难度大,是一项富有挑战却迫切需要积极主动面对的复杂的学生工作系统工程。能否有效地转化“问题学生”成了我们教育者的一大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多年来我们就充分地认识到攻克该难题的深远意义及其艰巨性,所以笔者负责申报并获得批准立项了2007年安徽省教育重点课题《“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旨在“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作大胆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充分调查研究掌握“问题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形成的原因,以爱起步,紧紧抓住转化“问题学生”的主动权,把握好关键点和决胜处。积极引导“问题学生”走出困境,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综合第一阶段“问题学生”的课题研究初步成果和工作体会,笔者下面就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浅谈几点体会:一、充分调查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特点从申报课题开始,我们首先精心编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认真地做了一些“问题学生”的调查工作,在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老师交谈和对其帮助中,我们充分了解到:虽然“问题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变的,其表现形式和严重性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1.自卑感强,缺乏是非观念。“问题学生”一般在人生观、是非观,理想、自信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他们往往由于学习成绩落后,或犯过错误,受到他人的指责,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自己不如其他的同学,心里总是感到很压抑,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善于处理,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但他们同时也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有畸形的表现,对老师当面的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因为缺乏是非观念,尤其是缺乏正确的判断是非能力。同时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其言行比较反常。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当“勇敢”,把“哥们义气”当友谊,把挥霍浪费当“潇洒”,把向老师反映情况当“出卖朋友”,有的学生对老师的劝导,同学的帮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是积极接受而是消极抵抗,认为这是别人在害他,限制了他的自由,越发产生逆反心理,凡事对着干,还自以为是“英雄之举”等等。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2、戒备心理,自惭形秽。“问题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是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3、性格暴躁,难于自控。“问题学生”的性格暴躁、情感多变,容易激动,高级情感发展较同龄人低。他们的情绪变无常,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自己的理智往往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顺利时春风得意,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他们性格脾气经常烦躁不安,稍不如意就要大打出手,遇事从来不计后果。4、不接受教育,逆反心理强。家长和教师对“问题学生”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他们都不屑一顾。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班集体冷漠无情,漠不关心,与父母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家长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家长老师不允许做的,他们反而偏要去做。我认为,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虽然表现程度不尽一样,有的很明显,有的表面应付,在行动中不听指挥。但是逆反心理非常强的学生都是老师、家长最难教育和改变的对象。5、行为偏差,习惯不良。“问题学生”都有各种各样轻重不同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懒散、厌学、旷课、夜不归宿、沉溺网吧、恶作剧、乱起哄、吸烟、赌博、撒谎、欺骗、偷摸、寻衅闹事、有意损坏公物、打架骂人等等。二、认真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问题学生”中大多数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环境差,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他们中很多人的父母本身就有许多不良行为,这些消极东西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此外,还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方式不当,都会在学生心理留下不愉快的阴影,其中一部分心理品质欠佳的学生则因此而变为“问题学生”。所以“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如社会上一些人不思进取只热衷于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整日沉迷于录像厅、娱乐场所。另外社会上到处流传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也直接毒害青少年;黑网吧、暴力色情影视、变相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等不良影响,使学生迷失了方向。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诱因。2.学校教育的失误。第一,部分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问题学生”的自尊,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表面看是分层教学,实际是对在非重点班的同学的无形伤害,使得这些学生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与偏差:首先是教师不重视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有些教师只管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或学校政教处的事。另外有的教师方法简单,对学生总是训斥、嘲讽,对学生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不分清是性格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一律扣上品德不好的帽子等等,都会在学生心理留下不愉快的阴影。其次是学生学习遭受挫折后,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不但不去辅导,而且还经常挖苦、讥讽、责骂他们,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使得其中一部分心理品质欠佳的学生则因此而变为“问题学生”。3.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当。“问题学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父母,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首先是家庭的过分疼爱。现在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中独苗,不管家贫家富,除了天上的星星月亮,父母都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导致少数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冷酷无情,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反应消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一旦有人侵犯到自身利益,即使对方是无意的,也得理不饶人。另有少数学生因为大手大脚惯了,一旦手中无钱,便把手伸向同学的腰包。其二是父爱、母爱的缺失。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学生父母双亲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42%。双亲常年在外的占35%,剩下的23%也不容乐观。父母虽在家中,但为挣钱早出晚归,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对学习的顾问,也仅限于问一问分数。而我校以及周边学校的情况也都大同小异。这样一来,学生常年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看管,可想而知,学生的坏习惯(尤其是男生)便多了起来,有的甚至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影响其身心发展。其次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引导教育又片面简单;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疏于管理、很少关心孩子;有的父母过分放纵、溺爱、娇惯子女。还有不少父母本身就只知道喜欢吃喝玩乐,整日沉迷在扑克麻将中,把家里当成了赌博场,甚至有的父母和子女同场赌博,这样的家长不但不能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反而直接起了反面教育作用。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对“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教育不当,或者少关心孩子的成长都是直接或间接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本文标题:问题学生原因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8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