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9安徽皖东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考查先秦政治。“天命靡常,惟德是亲”体现了周朝人的天命观,意思是强调某一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由此告诫统治者要承受天命,就要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要求来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尚书》中虽有关于君权神授的记载,但系统地阐述其理论归于西汉董仲舒,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D【解析】考查先秦政治。材料并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排除A项和C项;材料只是说明北方几个诸侯国的文化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燕、晋、赵三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但无法证明少数民族文化的成熟,排除B项,D项正确。3.A【解析】考查汉代政治。从材料可知,东汉由于地方宗族势力的发展导致中央政令已无法畅通,这说明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削弱和破坏,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是王国势力,也未说明宗族势力控制了中央政府,排除B、C项;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4.B【解析】考查唐代政治。材料中所列的“十四蕃国”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区,并不能全面反映唐朝疆域四至情况,排除A项。从“十四国蕃君石像”位列昭陵两侧,显示大唐王朝归化四夷、恩泽天下的威仪,是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B项正确。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5.C【解析】考查宋代政治。A项只能说明岳飞的结局而不能作为前半部分材料的结论,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宋代吸取唐末教训,一直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甚至宋太祖留下不得诛戮士大夫的祖训,岳飞为武官,其命运结局与宋代这一传统政策有密切关系,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C【解析】考查明代政治。由材料中“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和“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等结论看,文中的“他”是吴晗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述,故C项正确。7.A【解析】考查鸦片战争。作者这一论述主要说明当时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和现代国家意识,同时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视野狭窄,缺乏认知国际形势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A项正确;B、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虽然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但不是作者阐述所指,排除D项。8.C【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随着连续战争和物质需要以及客观的社会现实环境,太平天国政权的土地田赋政策不断进行调整。财政危机虽然一直伴随天国政权相始终,但不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失败的主因在于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排除A项。反封建一直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的动因,排除B项。当时中国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田赋收入一直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作为太平天国政权更无法脱离这个社会现实,因此照常交租纳税,甚至认可和支持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的需要,并非说明太平天国政权已蜕化变质为地主阶级政权,C项正确,D项排除。9.A【解析】考查晚清政治。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列强组织联军进行公开干涉,慈禧太后向当时在北京设有领事馆的11国宣战。画中把上述8个国家绘成母鸡,包围在一只名为“中国”的巨蛋上,讽刺西方列强各怀鬼胎,企图独占中国的狂妄野心,A项正确。B项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发生于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与漫画图示不符,故排除。D项不能在材料中得出,排除。10.B【解析】考查辛亥革命。材料中“国体改变”指的是清帝下诏退位,这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这是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也是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伟大丰碑,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为五四运动的影响,D项为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C、D项。11.A【解析】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海陆丰苏维埃政权代表产生的方式以及代表的组成来看,该政权已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A项正确;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发展道路是在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排除B项;中共开始关注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是在国民大革命兴起后,排除C项;“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就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12.C【解析】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排除B项;从材料不难看出,日本直接军费开支狂涨,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准备了物质条件,C项正确;日本企图霸占中国的野心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确立,排除D项。13.C【解析】考查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美国、苏俄以及新中国政权建立程序的差异性主要在于三国所面临的基本国情不同,美国独立战争是发生在英国在北美所建立的相互独立的十三个殖民地的基础上,苏俄式革命模式是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后夺取中央政府政权实现的,新中国政权是在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C项正确;A项包括在C项之中,美国独立前尚未出现政党,排除A、B项;虽然国际形势对各国政权的建立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排除D项。14.D【解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中时间以及“我们需要有朋友,我们同苏联的关系,我们同苏联的友谊”和“在条约上,把它固定下来,建立同盟关系”,可知该讲话体现了新中国政府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排除其它三项。15.C【解析】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个人是否愿意独身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而当时雅典公民独身与否的权利都会受到法律的限制,甚至独身的公民会受到法律处罚,这充分说明雅典法律并未体现出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而恰恰反映了公民的自由权利受到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排除A、B项;D项过于绝对化,排除。16.A【解析】考查罗马法。莫德斯汀所言的是指一旦合意达成,契约关系即告成立,因为合意是对当事人的客观表示进行解释而形成的一致。在合同法上,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即“合意”,就被视为合同成立的标志,这说明罗马法重视契约关系当事人的自由意思,是其尊重保护罗马公民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经济交往活动体现,A项正确;B、C、D三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17.D【解析】考查英国民主政治。英国国王真正走向“统而不治”的政治状态是19世纪中期以后,虽然《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有所约束,但国王仍掌握行政大权,到19世纪中期,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王权才大大削弱,故A项排除;英国下院议员经直接选举产生,并非要经国王批准,排除B项;C项过于绝对,排除;从材料中可看出,国王可以肆意干涉议会并剥夺议员的身份,这说明当时英国的民主政治依然存在弊端,D项正确。18.C【解析】考查美国民主政治。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者这个群体中,没有代表社会底层的小农和手艺人,而且这些人占当时美国人口的大多数,可推断出制定这部宪法的内容方面将可能会忽视人民的基本权利;从宪法制定的结果看,这部宪法并未包含基本人权,存在很大缺陷,故A项排除,C项正确。虽然分权与制衡是1787年宪法重要原则,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该宪法维护奴隶制度的合法性,为后来南北矛盾的激化埋下祸根,排除D项。19.A【解析】考查法国民主政治。19世纪上半叶,社会学说在法国的兴起与大革命后法国历史演进中所遭遇的严重挫折有密切关联,当时法国处于旧秩序已瓦解而新秩序未确立的混乱无序中,引发思想家们对社会解体的焦虑,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思考如何重建法国的政治与道德,以完成大革命,A项正确;B、C、D三项已包括在A项所表达的内容之中,排除。20.B【解析】考查巴黎公社。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观原因在于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B项正确;C项为外在的客观原因,排除;巴黎无产阶级孤军奋战的原因还是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排除D项。21.B【解析】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是在1946年,排除A项;希腊局势的发展直接促成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国会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美苏“冷战”关系开始,B项正确;C、D两项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22.B【解析】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二战后,德意志民族不仅要接受一个彻底战败的、被占领的国家,更要面对纳粹政权以他们的名义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累累暴行,承受精神的折磨,因此在二战后最初的几年里,德国的战争罪责问题成了一个最尖锐的道德问题,故B项正确;德国的分裂、经济的残破和欧洲一体化不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排除A、C、D。23.C【解析】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日本进入70年代后,随着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美摩擦进一步深化,材料中所述的两件事情即是典型事件。因此,为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尴尬境地,日本逐步调整其“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展全方位外交,希望以此来抵制美国对日本施加的压力,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维护日本的核心利益,故C项正确;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排除A项;B、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24.A【解析】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既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也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从该宣言明确的表述中即可看出,A项正确;B项任务是不结盟运动建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排除;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开始,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格局至今仍未形成。25.D【解析】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美苏“冷战”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排除A项;当今世界仍处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冷战”结束后,对话、谈判和斗争正逐渐代替敌视和对抗,美俄关系以及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D项正确。26.(20分)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科举制的演变(1)变化:扩大科举录取比例;降低应举的条件;及第者按名次分配官职;考试过程及录取相对公平公正。(4分,任答2点即可)影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科举腐败现象,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特权贵族势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流动,并为社会各阶层入仕提供了更多机会,扩大了宋代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存在弊端;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西学的传入及其影响;先进人士的积极推动;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晚清政府变革及巩固统治的需要。(6分,任答3点即可)启示:科举制的“兴”“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都有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科举制曾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发展历程中缺乏革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它的废除是必然的。(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7.(18分)考查近现代国际关系(1)分歧:美国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英国竭力反对。(4分)原因:抗战后期,美英基于对战后远东格局设计的不同,两国对华政策呈现出较大差异;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谋求建立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局面逐渐形成;(4分,任答2点即可)二战后,英国实力衰退及其国际地位的衰落,加速了英国海外殖民体系的崩溃,但英国又企图继续维持在远东的殖民统治。(2分)(2)基本特征:英美两国关系亲密且相互依赖;两国彼此依赖的程度不平衡,总体而言英国对美的依赖远超美对英的依赖。(4分)举例:由于二战后英国自身实力的衰落及英美相同的意识形态,英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参与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中重要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采取敌视遏制政策;但英国由于利益因素和对新中国政权的认知不同,采取了承认新中国的政策。(4分,言之有理即可)28.(12分)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信息:从军事对峙到和平交流;从矛盾分歧到达成共识;从民间交往到政党往来;从初步提出和平统一到“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从经济交流到政治文化交往等。(8分,任答4点即可)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我们应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国力;海峡两岸同胞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巩固政治互信,反对“台
本文标题:2019安徽皖东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8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