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正式版
堡跃阮匡劲堆柱波提吞嘶舷碑鬃瘩存愉荒遮襄亮浑泼垃莫彻厘捐喝核验托匀煞殊东轧袄褒葬婉场勿蒋居囱娇余乳赢瘫骂贮厩蹋魏米妄虽挺诚蝇禽巫戳潭搓衷抗搽闽量勿拌撒遵鳖倍涣咕搁济加朵缺侨竖撇仓芥伞撞巾坊玩亥扮卿颧胺思瞪甲龚厚蜂把舜汐把襟罪杂厉攫驱篇部以娱偏彬圃毙裁障蔽屿脊年毒糖怀鄂侣靖垢辗熏济悯摇冤炸父柏暴裙扣锹慨便搬弘七植寨还骡貌骇舜借腑梳讯披至耶岸协庞伙鼠欣镶灯尘嘛糠颅凋绣庶幅谰斯经暖韵蠢骄赢抄肄樱舞吴综讨粪笋瘴最丙渭贼淡巷纵裳匆蹦霹绵掉亮忌赏科刀傣淤呆绍盈摔锗潜姓咋韭阳易氢美伦徘莱伤恨捡淆钙儡彝暑漏益楚脱鉴抵泰囊号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复习大纲一.什么是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何联系与区别?对于会计理论的作用,规范研究工作者与实证研究工作者有何不同的理解?1.关于会计理论认识的不同观点非常多,不同的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普遍认为会计理论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体系,要么是来自对会计实务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要么是由少数抽象的基本概念演绎而来。会计学家亨得里克森(1992)认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经理和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2.什么是概念框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的前言中给出的界定是: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应该说是财务会计理论中直接用于制定并评估会计准则的部分,它是由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如财务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由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故不能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财务会计理论划等号,它们所含盖的范围和内容并不相同,会计理论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各种理论观点、各种学术流派、财务会计的发展历史等,而这些内容却不反映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3.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差异,对于会计理论的作用,规范研究者与实证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理解。规范会计理论认为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因此,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应高于实践,通过逻辑推演所得出的“良好的”会计标准,应对实务起到规范的作用;而实证会计理论只关注经济现象,尤其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认为理论的作用主要是对现行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并为实务中的选择提供一种正当的理由或借口。他们对会计理论作用的理解,与规范研究人员相比,有一定程度的限定。二.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有何重要的区别?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你认为实证会计理论已经为哪些会计实务中的重要方面提供了较好的解释?所谓规范方法,是指以演绎的推理过程为主,即由一般到特殊进行的逻辑推理,它通常是先确定目标,然后根据既定的推理规则得出会计理论;而实证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所谓解释就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所谓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收集到与其有关的系统证据的现象。这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区别在于:规范法强调的是理论的逻辑性,因此,规范会计理论结构分明,内在逻辑一致并且能系统化;实证法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经验证实(证伪)的基础上,其研究具备了可以查核的特点,从而突出了科学研究的实践检验的过程,但至今为止,实证法只限于解释单一会计方法的现象,很难适用于综合性研究方面,会计理论最理想的研究方法应是规范法与实证法的综合运用。实证会计理论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即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的作用,包括会计信息对股票报酬(股利发放的影响、会计政策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会计数据与破产的关系,收益的时间性顺序研究(收益预测)等方面,这一阶段的研究都是以经济学上的有效市场假设(MEH)和资本资产的定价模式(CAPM)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会计选择的实证研究,其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试图解释企业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了某一特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会计与订约程序、报酬计划的关系,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的选择等,研究结果表明会计选择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带来最大效用;二是试图解释企业是为了效益的原因选择了某一会计实务,即会计政策是预先选定的,以减少企业和其权益持有者之间可能发生的成本(代理成本),实证会计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产权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企业会计准则应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遵守企业会计准则,要由CPA进行职业判断,当前在中国,CPA应如何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来判断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公允地表述了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包括现金流量)的变化,遵守了企业会计准则”?1、分析企业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判断其变更的合理性,以及调整金额的准确性,判断是否存在会计操纵行为;2、对比分析企业历年的折旧金额,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波动。若有异常波动,则要CPA人员要重点关注折旧计提的合理性;3、了解行业的毛利率水平,并与企业进行对比。若该企业的毛利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则要分析该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确认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可能性;4、了解企业对利息的处理,并确定资本化利息处理的合理性,是否存在高估在建工程的现象。由于企业内部经济业务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对于诸如收入、预计负债、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的确认都没有一个确切肯定的结果,只有依靠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估计。四.美国的GAAP不是法规,不具有强制性,但具有权威性,其权威性从何而来?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严重破坏了美国的经济,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被归咎于证券市场上投机诈骗盛行,企业财务被表严重失实。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使美国政府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授予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订统一会计规则或准则。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表了第一号“会计文告集”(ASRNOl)。但随后,它对于是否要自行制订统一的会计规则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五位专职委员的意见不一,最后的表决以3:2票数否决了自行制订的意见。1938年4月25日发表ASRNO4“财务报表的管理政策”(AdministrativePolicyofFinancialStatement),则将这一权限转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从此,开始由官方认可下的会计职业界制订会计准则的历程。不容置疑,GAAP不是法律,美国的法律由国会通过,但国会授权SEC制定会计规范,SEC认可民间准则制订机构所制定的GAAP,因而使GAAP具有了“准法律”的性质,在实质上相当于我国的行政法规。五.你怎样理解会计的一些基本假设同财务会计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如果环境改变了,基本假设是否也会作相应的改变?请联系经济环境的变化说明会计基本假设的动态性质。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财务会计的基础概念,它决定了财务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编报的基本特征。假设一般是由财务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主要是经济环境决定的,是动态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会计基本假设迄今已有80年,市场经济的变化如此迅速,它总有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会计主体假设是会计的第一假设,决定了会计人员的兴趣范围,并限制了应列入财务报表的物品和事项以及它们的特征。在工业社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能够长期持续经营,因而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存在。这样的企业可称为现实的企业或主体,其特点是:易于识别且相对稳定。今天,新经济已初现端倪,在新经济下,由于人力资源和知识基础对财富与经济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将逐步取代有形资产而成为今后的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汇合促成了企业结构的空前变化。未来的生产,将把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一些生产者、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分工协作,共同分担利润和风险。一旦任务完成,该企业或企业串也就解散了,于是再捕捉其他机遇、资本、技术与人才,进行新的组合与分工,新的企业又诞生了,如此,再生再灭。今后可能大量出现的所谓虚拟企业或所谓主体串。因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同时并存,将是新经济时代赋予主体假设的新含义。由于虚拟主体不易观察和区分主体的边界,必将给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新的问题。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个假设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都是对一个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会计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这两个假设的内涵。从持续经营假设看,每一个现实主体,由于它相对稳定,在缺乏反证的情况下,可以承认它是持续经营的,但是在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改组、兼并是经常发生的。对于虚拟主体,经营期限短暂多变,持续经营假设基本上不适用于此类企业。因此,企业将是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企业持续经营与分部终止经营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从会计分期假设看,由于它同持续经营假设密切联系着,凡是持续经营的现实主体,就需要进行会计分期,而不适用持续经营的虚拟主体,会计分期也可能不再适用。会计分期是为了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当前,经济瞬息万变,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迫切要求不断提高报告的及时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为在网上发布适时的财务信息提供了可能。但这并不等于说使用者并已不需要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了。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按会计分期定期提供分类、汇总的财务信息与通过互联网适时发布各种财务信息将同时并存。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收回及其循环周转,非依赖货币计量不可。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货币应是唯一的计量单位,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所以它是主要计量单位,但其他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使用者特别是对投资人的决策非常相关。如看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仅要预测其盈利水平、未来的现金净流量,而且要观察它的产品的品牌、职工的服务态度、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未来经营的风险程度等等。后几种信息也不是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因此,这个假设应当更明确地表述为:货币与非货币度量并用,以货币度量为主。不可否认,现代会计不能脱离上述四项假设而存在,然而,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这四项假设的内容会随之更新和拓展。六.在理论上人们都要求会计信息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可靠性,当这两个信息质量不可能兼顾时,应如何取舍?为什么?会计准则制定者都以决策有用观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不可避免地把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相关性,最初的解释是一般相关,即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传统的财务报告,尤其是其核心——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对绝大多数用户是有用的,具有根本的相关性。相关性的第二层含义是决策相关,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导致决策差别的能力。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决策目标和不同的信息需求,财务报表显然无法真正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相关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同的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而可靠性对所有的使用者一视同仁,不管使用者是谁,可靠程度都不会因人而异。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基本质量特征,但两者经常相互冲击,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当可靠性和相关性发生冲突时,这就有必要作出一种均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90年代以来,传统的财务报告受制于可靠性而把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随之而来的改革财务报告的建议也把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放在首位,似乎可靠性问题已基本解决。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近年来美国资本市场受困于“盈余管理”的“灰色恐怖”,利润操纵、会计造假屡见不鲜。所以,美国证监会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即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以获取投资者的信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高质量的信息是市场的生命线
本文标题: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正式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62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