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考古诗词阅读备考攻略
中考古诗词阅读备考攻略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李白到杜甫,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诗人们或吟咏古今,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可谓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随着人们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和对语文素养的追求,阅读古典诗词,赏析中华文化,便成了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卷,古典诗词鉴赏考查方兴未艾。那么如何揭开古典诗词的神秘面纱,准确抵达古典诗词的美学殿堂,成为诗词鉴赏的应试高手呢?本文就结合近年各地大量中考题,锁定常见考点,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给2014年中考学子提供帮助。【考点透视】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一标一纲”,即《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古诗词,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丰富,客观题仍居一席,主观题则一路高歌,其中也不乏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相对比较开放,点小,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体现了课标和大纲要求。从2013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词鉴赏命题情况来看,大体有这样四大方面的考点和角度,必须重点掌握:1.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整体感知,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概括内容主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查点。此考查点一般是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一般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是“内容与主旨”,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或:请理解或概括某一诗句的内容或其特点,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典型例一】(2013四川眉山卷)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的小题。11.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______和______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解答此题,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再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特点简要概括。如:声杂、城孤。解答第三题空相对简单,扣住“家”字稍加分析,便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典型例二】(2013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解析】这两道题属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7题属于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只要抓住“欲”和“爱”等关键词语皆可理解,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第8题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写作技巧,可用排除法。A项误在一个“都”字,后者并没有描写“晴雨变化中”的景物。B项也如此,前者并非是早春景象。D项说反了,两诗的景物落脚点不同,色彩也异,所以答案为C。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审慎作答。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解题入格】(1)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2)分析诗歌形象:身份+性格。(3)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2.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自然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或: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或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和描述。【典型例三】(2013四川乐山卷)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解析】这道画面描述题,主要是扣住这几句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清楚地描绘出来。参考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典型例四】(2013湖北恩施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李白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⑤西。【注】①左迁:贬官降职;②杨花:柳絮;③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④五溪:指雄溪、蒲溪、百溪、沅溪、晨溪,其流域在今湖南西、贵州东;⑤夜郎:这里指湖南省黔阳县。(1)“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2)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三层意思(选答两层)?【解析】要解答第一个问题,必须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听闻好友被贬官至遥远的夜郎,心生不舍之情。而杨花经常象征着漂泊无定,子规啼叫着“不如归去”,可知作者正体味着离别之痛。参考答案:(1)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2)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解题入格】(1)理解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2)分析诗歌形象,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②概括意象特点。③理解意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是:①是什么意象?②意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意象的意义是什么?(3)体味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①描摹诗歌图景②概括意境特点③剖析作者思想)。3.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那么赏析诗歌,自然也就离不开它们。命题人往往会结合诗歌的实际来设点考查。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典型例五】(2013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1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两道题从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1道题,可抓住“浮云”和“流水”来分析: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飘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第12道题,从尾联的内容可看出是景物描写,故是抒情方式中的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答案: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典型例六】(2013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即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12.“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1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两道题从写作手法上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2题,可扣住该联中的“静”和“昏”来思考;第13题,首先要通读全诗,掌握诗歌内容,在体会环境特点及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答题(需联系所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参考答案:第12题,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逸的生活景象;第13题,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解题入格】(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本文标题:中考古诗词阅读备考攻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0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