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0届九年级中考人教部编版语文复习课件第1篇第1部分9年级上共51张PPT
第一部分古诗词曲知识梳理第一篇过教材专题知识梳理九年级(上册)栏目导航一、行路难(其一)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月夜忆舍弟五、长沙过贾谊宅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商山早行八、咸阳城东楼九、无题十、行香子(树绕村庄)十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3页•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歌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前途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4页•【佳句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坎坷,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蕴含着无限的悲愤。这两句诗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诗人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愁苦。(修辞手法)•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含蓄地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从而表现了诗人愤恨现实,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情。(修辞手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南朝宋时宗悫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在沉郁中奋起,重新鼓起了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出诗人执着的信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身处逆境仍保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意境开阔,气势磅礴。(修辞手法)第5页•【常考名句】•1.(2019·安徽中考)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抱负终能施展的坚定信念。•2.(2019·江苏扬州中考)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3.(2019·湖北随州中考)我们只有发扬五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追求,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青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李白《行路难<其一>》)•4.(2018·四川广安中考,2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困难与挫折常常伴随着我们,我们要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第6页•5.(2017·四川自贡中考,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6.(2017·辽宁辽阳中考)《行路难(其一)》中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无限悲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风破浪会有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第7页•【针对训练】•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____”(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2.(2019·黑龙江龙东中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这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冰塞川雪满山第8页•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歌主题】•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的坎坷遭遇,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愤懑,又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看淡仕宦升沉的乐观豁达的胸襟及积极进取的精神。第9页•【佳句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叙事来抒情,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归来的感慨: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抒发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修辞手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诗人用“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借“千帆过”“万木春”等事物和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表现出自己固然惆怅,但又豁达开朗的心境,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的精神。诗句中也蕴含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第10页•【常考名句】•1.(2019·甘肃天水中考)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的感悟中。•2.(2019·广西梧州中考)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用乐观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3.(2019·贵州毕节中考)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4.(2018·四川攀枝花中考,1分)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5.(2017·四川广安中考,2分)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第11页•【针对训练】•1.(2017·四川内江中考,4分)此诗中作者的情感复杂多变,从________到悲痛怅惘,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真挚,沉郁中见豪放。•2.(2017·四川内江中考,2分)“舟”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谈谈你对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自喻,抒发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身世感慨。辛酸愤懑慷慨激昂(或:坚定乐观)第12页•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13页•【诗歌主题】•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写出了词人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惆怅之情的心理过程。既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又有对天下所有分离的人的美好祝愿,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第14页•【佳句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展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词人由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由理遣情,蕴含着词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既然如此,就不必为短暂的分离而慨叹和悲伤,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启示。(内容、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怀念与劝慰,道尽千载离人心愿,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了真诚的祝福,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洒脱的情怀。(情感)第15页•【常考名句】•1.(2019·四川遂宁中考,1分)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2.(2019·福建中考)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3.(2019·陕西中考)转朱阁,________,照无眠。•4.(2019·湖北襄阳中考)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18·四川资阳中考,1分)诵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的诗句,会感悟到词人对人世聚散无定的洒脱旷达。•6.(2018·山东威海中考)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7.(2017·四川绵阳中考,1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千里共婵娟把酒问青天低绮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16页•【针对训练】•1.(2019·湖南郴州中考)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上片:_______•下片:_______•2.(2019·湖南郴州中考)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词人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乘风“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这首词仿佛是在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望月怀人第17页•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___,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月亮第18页•四、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歌主题】•这首五律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取材于生活中的瞬间感受。标题既点明时间,又揭示主题思想。四联诗句从听到戍鼓、雁声到眼见白露、明月,想起几个弟弟天各一方,不知安危,又想到寄出的家信杳无音讯,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寄托了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第19页•【佳句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似是说明,实为描写,以月明露白抒发深情。当天的节令是白露,诗人将“今天白露日”这样的口语倒装为“露从今夜白”,展现出句式的灵动性。随后的对句将“想到故乡的明月”也倒装为“月是故乡明”,也表现出诗句的灵动性。这两句采用了“移情”的写法,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成为抒发怀念家乡之情的千古名句。(内容理解、表现手法)第20页•【常考名句】•1.(2019·甘肃兰州中考)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2.(2018·浙江湖州中考)读下面对联,根据要求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清·顾复初题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对联下联说“先生亦流寓”,是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联系《月夜忆舍弟》,写出诗中情景交融,抒写思念之情的连续的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第21页•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经常被人们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沉寂悲凉的边塞秋夜图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第22页•【针对训练】•1.从诗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还是故乡的最圆最亮。此处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更多的主观感受,是思亲思乡之情的真实体现。•3.结合具体内容
本文标题:2020届九年级中考人教部编版语文复习课件第1篇第1部分9年级上共51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0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