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考点三翻译文言句子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刻成的。【解析】第(1)题要注意“染”是“沾染”的意思,理解了单个词的意思,再根据整个语境翻译就可以了。第(2)题要注意“此……也”表判断。第(3)题要注意“再而衰,三而竭”省略了动词“鼓”和名词“士气”。第(4)题要注意“修狭”是“长而窄”的意思,用来修饰“桃核”。名师提醒2.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3.关于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还可按下面的顺口溜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考点四内容情感理解例4请谈一谈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解析】对文章表达感情的理解要注意结合主题思想来把握。《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回答时任选两点即可。名师提醒4.在做“考查内容理解”此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4)公欣然..曰(5)撒盐空中差.可拟(6)未若..柳絮因.风起(7)陈太丘与友期.行(8)太丘舍去..(9)去后乃至..(10)尊君..在不.(11)待君.久不至(12)非人哉.(13)相委.而去(14)君与家君..期日中(15)下车引.之(16)元方入门不顾.2.通假字尊君在不,同3.古今异义(1)太丘舍去.古义:;今义:从甲地到乙地(2)与人期.行古义:;今义:日期或量词(3)相委.而去古义:;今义:委派、委员等(4)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今义:设计,打算(5)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儿子与女儿们4.一词多义尊君在不.不日中不.至5.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作动词,(2)友人惭.意动用法,6.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综合探究文章中心概括《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颂。《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少年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做人要守信用,否则就会失去他人信任的道理。11.《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为人谋...而不忠.乎(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8)传.不习乎(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0)三十而立.(11)四十而不惑.(12)五十而知天命..(13)六十而耳顺..(14)不逾矩..(15)温故.而知新.(16)学而不思则罔.(17)思而不学则殆.(18)人不堪.其忧(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1)饭.疏食,饮水(22)于.我如浮云(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4)择其善者..而从之(25)子在川.上曰(26)逝.者如斯夫..(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仁.在其中矣2.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时间习,古义:;今义:学习(2)有朋.自远方来古义:;今义:朋友(3)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太阳三,古义:;今义:数词,三(5)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今义:善良的人(6)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表示可能,许可(7)饭疏.食,饮水.疏,古义:;今义:疏通、疏散水,古义:;今义:无色、无味的液体,包括冷、热水4.一词多义为人谋而不忠乎(1)为可以为师矣人不知而不愠(2)而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人不知而不愠(3)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4)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5)志博学而笃志择其善者而从之(6)其人不堪其忧5.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作状语,(2)吾日.三省吾身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作动词,喜爱,爱好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温故.而知新.故,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6)饭.疏食,饮水作动词,吃综合探究1.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的一部书。共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合称为“四书”。孔子,名,字,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五经”指:。2.成语积累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不堪其忧不改其乐曲肱而枕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博学笃志3.内容把握《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还有谈思想修养的。(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谈思想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5.诫子书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非学无以广.才(5)淫.慢则不能励.精(6)险.躁则不能治.性(7)年与时驰.(8)遂.成枯落2.古今异义(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今义:危险(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今义:与“快”相对(4)意与日去.古义:;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3.一词多义夫学须静也学非志无以成学4.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作动词,明确、坚定(2)非宁静无以致远.作名词,远大目标(3)非学无以广.才使动用法,使……增长5.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综合探究1.文章中心概括诸葛亮写家信,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美好愿望。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在文中找出这几个条件的句子,你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1)①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②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关系: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才”,意思是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成才需要学习,不“学”则不能“广才”。有志气的人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否则连悔恨也来不及。18.狼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止.有剩骨(2)缀.行甚.远(3)投以.骨(4)一狼仍从.(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6)恐前后受其敌.(7)顾.野有麦场(8)场主积薪.其中(9)弛.担持刀(10)狼不敢前.,眈眈..相向(11)少时..,一狼径去..(12)其一犬.坐于前(13)久之..,目似瞑.(14)意暇..甚(15)屠暴.起(16)一狼洞.其中(1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8)屠自后断其股.(19)乃悟..前狼假寐..(20)盖以..诱敌(2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2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古今异义(1)屠自后断其股.古义:;今义:屁股(2)止增笑耳.古义:;今义:耳朵(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学3.一词多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2)其屠乃奔倚其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恐前后受其敌(3)敌盖以诱敌止有剩骨(4)止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目似瞑,意暇甚(5)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恐前后受其敌(6)前狼不敢前投以骨(7)以以刀劈狼首盖以诱敌4.词类活用(1)一屠.晚归作名词,(2)其一犬.坐于前作状语,(3)一狼洞.其中作动词,(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作状语,(5)恐前后受其敌.作动词,(6)狼不敢前.作动词,5.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1)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译:(2)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译:综合探究1.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途中遇狼,经过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
本文标题: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0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