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复习专题韩丽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一、生理学概念: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及各组成部分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二、研究方法1.进展:以科学实验研究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英国医生harvey出版«心与血的运动»一书。林可胜教授是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2.实验研究动物实验人体实验3.研究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水平、整体和系统水平急性慢性离体在体第二节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刺激引起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一)兴奋与兴奋性1.概念兴奋:指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2.衡量指标:兴奋—动作电位;兴奋性—阈值。(二)阈值与兴奋性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兴奋性阈值二、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相对外环境而言,是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pH、温度、渗透压等。第三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和效应器。特点:迅速、精确和短暂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和持久3.自身调节二、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作用效果不同分为:负反馈:反馈信息减弱或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如体温调节)。意义:使系统的活动保持稳定状态。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意义: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更加强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本章学习的内容: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一节细胞膜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转运形式常见的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一)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无需膜蛋白的参与转运物质举例:O2、CO2、N2、乙醇、尿素、水等。(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顺浓度差(浓度梯度)或电位差(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分为:1.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征: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转运物质:G、AA。2.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征:1).离子选择性:2).门控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离子通道功能状态:静息状态、激活状态、失活状态转运物质:Na+、K+、Ca2+和Cl-等离子(三).主动转运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作用下,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耗能性跨膜转运过程。原发性主动转运:实质:离子泵转运物质:Na+、K+、Ca2+、H+继发性主动转运:转运体:膜蛋白。同向转运体、反向转运体转运物质:G、AA(四).出胞和入胞1.出胞举例:内分泌腺细胞将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外分泌腺细胞将酶原、黏液分泌到管腺的管腔中。2.入胞举例:如红细胞碎片、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细胞。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RP)1.概念: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2.特征:静息电位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3.机制:促进K+外流的浓度驱动力=阻碍K+外流的电位差驱动力静息电位即为K+平衡电位(二)动作电位(AP)1.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和可传导的电位变化。2.产生机制上升支(去极相):Na+内流下降支(复极相):K+外流负后电位:K+蓄积在膜附近,外流速度减慢正后电位:Na+泵活动增强,将K+泵入细胞内,Na+泵入细胞外。3.动作电位特征:①“全或无”性质②不衰减性传播③呈脉冲式,不可总合局部电位特点:①非“全或无”式,呈等级性反应。②电紧张性扩布③有总和效应④无不应期的改变4.动作电位与兴奋性的变化关系依次为:峰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段: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后段: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5.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①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②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Ca2+Na+动作电位神经末梢兴奋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神经末梢释放AChACh扩散到终板膜与N2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兴奋传递的特点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有总和④容易疲劳⑤易受环境和药物的影响二、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一)定义把肌细胞兴奋时肌膜产生的电变化通过Ca2+中介引起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过程。关键的偶联因子是Ca2+兴奋-收缩偶联过程AP由横管传至三联管肌细胞收缩Ca2+到达肌丝区域终池钙通道开放Ca2+进入肌浆舒张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后肌膜电位复极化终池对Ca2+通透性降低,肌浆网膜Ca2+泵激活肌浆[Ca2+]↓骨骼肌舒张三、骨骼肌收缩机制:肌丝滑行肌丝微细结构1)粗肌丝分子结构肌凝蛋白:横桥+长杆横桥功能:与细肌丝结合;具有ATP酶活性。2)细肌丝分子结构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M线Z线兴奋收缩机制AP由横管传至三联管终池钙通道开放Ca2+进入肌浆Ca2+与Tn结合,Tn构型改变Tm位移,暴露A上的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横桥摆动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二)单收缩和复合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1)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被拉长,具有一定的长度,这一长度称初长度。肌肉收缩产生最大张力时所对应长度称最适初长度。2)后负荷:肌肉收缩时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3)肌肉收缩能力: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的肌肉收缩效应改变的内在收缩特性或内部功能状态。Ca2+浓度增加提高肌肉收缩力。缺氧、酸中毒、低血糖等降低肌肉的收缩力。第三章血液内容一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浆三血细胞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五血型定义: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即70-80ml/kg循环血量(80%):在心血管中流动的血量。贮存血量(20%):流动缓慢,滞留于肝,肺,皮下静脉丛等处。分布第一节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量和血细胞比容1.血量血浆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贫血,血细胞比容严重脱水,血细胞比容2.血液的成分二.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红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氧量有关。比重: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红细胞:1.090-1.092粘滞度: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力。相对于水而言,全血4-5血浆1.6-2.4(取决于Rbc)(取决于血浆蛋白质)酸碱度:pH值7.35-7.45。血浆-NaHCO3/H2CO3第二节血浆一、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ⅡⅤⅧⅫ)增加了血小板因子。二血浆渗透压(一)血浆渗透压渗透现象:水通过半透膜的现象。渗透压:半透膜两侧溶液中溶质颗粒吸水的力量。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多少,与颗粒的大小,种类无关。渗透规律:水从渗透压低的一侧流向渗透压高的一侧。血浆渗透压为773kPa只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二).血浆渗透压分类及形成条件(1)溶质:晶体渗透压:无机盐、G、尿素: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蛋白质(白蛋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2)半透膜:细胞膜:孔小,某些晶体不通过毛细血管膜:孔大,晶体可通过,胶体不通过第三节血细胞一红细胞(1)量: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3.8-4.6×1012/L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40g/L男性>女性?高原居民>海平面居民?(2)生理功能:①运输O2和CO2(与血红蛋白有关)②维持血液的pH值,即酸碱度(与多种缓冲对有关)③免疫:表面有Ⅰ型补体受体,利于巨噬细胞吞噬。(3)生理特性①可塑变形性②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的大小。0.46-0.42%:红细胞开始破裂溶解0.34-0.28%:红细胞完全破裂溶解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指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用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毫米数表示。正常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4)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肝,脾,骨髓出生后婴儿期:骨髓18岁:脊椎骨,胸骨,肋骨,颅骨,髂骨及长骨近端骨骺的骨髓。红细胞生成过程:DNA的合成:维生素B12、叶酸——促成熟因子。血红蛋白的合成:破坏的红细胞(大部分)食物(小部分)蛋白质食物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来源:肾,肝。对缺氧敏感。雄激素: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促进肾合成EPO二白细胞正常值:成人4.0-10.0×109/L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三血小板生理特性:⑴黏附⑵聚集⑶释放⑷吸附⑸收缩功能: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②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过程。过程:(1)血管挛缩(2)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血栓形成(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血液凝固)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过程1)生成凝血酶原复合物;2)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根据凝血过程有无血液以外的凝血因子参与,将Ⅹa的形成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途径。第五节血型定义: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一ABO血型系统红细胞凝集反应:抗原抗体免疫反应。ABO血型抗原抗体系统血型血型抗原(凝集原)血型抗体(凝集素)AA抗BBB抗AABAB无O无抗A、抗B二Rh血型系统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有D抗原分为Rh+、Rh-特点:1,均不含抗Rh抗体2,只有当Rh+的血输给Rh-的患者,Rh-的患者体内就会产生抗Rh抗体。(二)输血原则1.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2.坚持同型输血,一定要做交叉配血的原则:避免红细胞凝集反应。一般情况:输血要输同型的血。紧急情况:可输少量异型血,但少于400ml、慎输、缓慢。必须符合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抗体凝集,凝集效价小于1:64。3.育龄妇女及多次输血者应做Rh血型检查。交叉配血实验供血者受血者红细胞红细胞血清血清主侧次侧主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基本相合,谨慎输血。主次侧均凝集,配血不合,不可输血。第五章呼吸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CO2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确保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一.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呼吸运动胸膜腔内压变化肺内压改变大气压与肺内压压力差改变第一节肺通气概念: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1.呼吸运动参与呼吸的肌肉: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呼吸型式(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吸气:主动,呼气:被动;用力吸气呼气均主动。(2)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2.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1)变化过程:呈周期性变化吸气末、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压力差=0无气体流动平静吸气之初时:肺内压:-1至-2mmHg平静呼气之初时:肺内压:+1至+2mmHg用力吸气之初时:肺内压:-30至-100mmHg用力呼气之初时:肺内压:+60至+140mmHg浅快,呼吸道通畅—肺内压变化小;深慢,呼吸道不通畅—肺内压变化大。3.胸膜腔内压2)胸膜腔特点: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3)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主要由肺回缩力造成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设大气压为0)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胸
本文标题:生理复习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1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