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短板快攻点20论述说理要深入练习含解析
论述说理要深入病文佳作(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提升路径一、阐释、辨析核心概念在论述文写作中的作用1.精准地阐释、辨析核心概念,可以使审题准确、不偏离,而且立意深刻。大凡作文题,其中都有一两个核心概念,只有把这些核心概念的含义弄清楚了,才算真正地审准了题意。否则,就会偏离了题意。试以2019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韧性”就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指柔软坚实,不易折断。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需要在论述中把握这一精神内质,体现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眼界不够宽阔,深度不够,只是简单堆砌概念,但没有写出深刻的理解,只是空喊口号是不能满足这道题的要求的。二是中心不够明确,考生想写的点很多,但这些点没有构成一条清晰的逻辑轴线,既说明“韧性”是什么,又在自己选择的话题领域中体现中华民族的“韧性”。三是缺乏有效的事例支撑,或者事例过于零散,无法聚焦在中心论点上。如果“任性”地理解“韧性”,削足适履,强行套用,就会严重地偏离题意。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给出了12个关键词供考生选择组合。无论你选择哪两三个关键词,都少不了对其含义的阐释。12个关键词,各有早已习见的形象特点:“一带一路”沟通共赢,熊猫憨态可掬,广场舞和谐欢乐,中华美食令人垂涎,长城宏伟壮观,共享单车绿色环保,京剧唱腔悠扬典雅,空气污染与食品安全关乎生命,美丽乡村干净淳朴,高铁高端快捷,移动支付简易普及。同时这些关键词又能代表抽象中国的哪一面呢?是美丽中国还是问题中国?是历史中国还是当下中国?是民间中国还是官方中国?挖掘其内涵,展现审题的精准、独到与深刻。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同样有对核心概念的精准理解问题。材料中三个关键词“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各自含义是审题与写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对“心灵之书”含义的理解,不仅关乎审题的准确,更关乎审题的深刻。从考生写作实践中看,大量的跑题、偏题现象的发生都与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准,尤其是与滑向其近义词有关。如要写“诚信”,考生写成了“诚实”;要写“勇敢”,考生写成了“勇气”;要写“成才”,考生写成了“成功”。如果考生能对核心概念稍微认真思考一下,区分一下其近义词,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偏离题意的现象发生呢?不仅如此,对材料中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会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如2014年江苏卷作文题中的“青春朽与不朽”,不少考生对“青春”仅限于年轻、肤白等生理性理解。如果能这样理解:青春不是肤白貌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这不更显得立意新颖、深刻吗?2.在行文过程中能够注意阐释、辨析概念,可以保证论证走向深入,避免“贴标签”现象发生。请看以“品味时尚”为题的考场作文片段:学会品味时尚,能让我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体验新生事物的脉动,随时用新鲜的营养补充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然而,做一个时尚的人,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赶时髦:前者需要我们运用“脑髓和眼光”,精心择取流行元素;后者则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容易使我们在时尚大潮中丧失自己的个性。放眼看去,满街黄发韩装,谁又能说自己是选择了时尚,而非被时髦的潮流裹挟?新时代的人类,对此不得不深思慎取、理智选择。这段文字在论证过程中引入了与“时尚”类似而又不同的“时髦”,进行对比辨析,使主体概念更加清晰,也使得一些由于概念辨析不清而产生的错误观点被驳斥,从而使论证走向完善、完美。前段时间,社会上一度对“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属不属于“道德绑架”的问题争执不休,认为这属于“道德绑架”的论断曾经很流行,有一位作者在《道德真的不能强迫吗?》中写道:不错,有的道德是不能强迫的。道德包括“道德义务”和“美德”两个范畴,不能强迫的只是美德,而不是道德义务!让座是美德,是不能被强迫的。美德不是道德义务,它产生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只是被“提倡”的东西,而不是被“规范”的东西。反之,如果是被“规范”的东西,即如果是道德义务,一定是可以被强迫的。老人身体有病,如果不坐在座位上,会有高度的安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就有道德义务来给老人让座,这是一种“自然义务”。我们对那些处于危险中的人,在帮一把并不会让我们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的情况下,是有帮的道德义务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那种境况中得到帮助的道德权利,在分量上,压倒了我们“不管闲事”的道德权利。这段说理很有说服性,奥妙就在于作者将“道德”区分为“道德义务”和“美德”两个范畴,将“美德”定性为“被‘提倡’的东西”,而不是“被‘规范’的东西”,从而推导出“道德义务”是“被‘规范’的东西”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道理。如此,说理便浅显易懂。相反,如果不注意阐释比较概念的内涵,就给人似是而非、硬贴标签之感。如:智慧是钢铁般的坚韧,是性命相交的忠诚。为什么“钢铁般的坚韧”“性命相交的忠诚”是智慧?也许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坚韧”“忠诚”可能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它在什么情境、什么范围下成立需要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将其作为智慧的一般内涵,则是错误的。高中生写作文时,“贴标签”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去认真思考,不去阐释区分概念的含义。二、如何去阐释、辨析概念的含义1.阐释区分概念的内涵、外延一个概念,有其本义与引申义、表层义与深层义、具象义与抽象义、常规义与别解义。而一旦进入议论文写作中,就需要界定它是哪种含义,应与哪些含义相区分。如“家”这个概念,常规义是生活休息的地方,更有许多别解义、深层义,如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乃至家乡、国家都可以叫“家”;如从抽象义上理解,“家”不仅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在思想者眼里,它还是安放心灵之处所、理想之彼岸、崇高之境界等。如对“风采”的理解,有的学生给出了个性化的理解:何谓风采?风采不能用才气、奉献、成败等实际的评价来衡量,风采展现的是一种独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在于争取和奋斗,也不仅仅在于意义和价值,更在于生活趣味与人生情怀。故风采之选,宜关情怀。这里对“风采”的解释,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为自己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对概念内涵的阐释,固然需要词典义,但更需要结合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阐释一般有“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通常用的是后者。例如下段文字:首先,是信用的传承。“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做人的伦理准则,而“信”指的就是“信用”。“共享单车”既是一种“共享经济”,又是一种“信用经济”。其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的传承。“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共享单车”秉承的是“低碳出行”理念,而“低碳出行”正是在追求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啊。而这种“信用”意识、“天人合一”意识与时俱进,以“共享单车”为载体,共享服务,共享经济,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节选自2017年福建高考作文《传承文化基因,铸就盛世华章》)这段文字就运用了“作诠释”的方法揭示了“共享单车”的含义及与传承、创新的关系。先解释什么是“信”,再解释“共享单车”的性质,又解释与传承、创新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是”字句在解释概念中运用广泛。另有一种“拆字法”值得一用。如有人对“和谐”的解释:“和”字是“禾”与“口”,表明人人都能吃到饭;“谐”是“言”“皆”,表明人人都能说话——“和谐”之义就是人人都能吃到饭,人人都能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传家宝”这个概念,用“拆字法”解释:“传家宝”就是“传”+“家”+“宝”,“宝”意味着在精神、文化、文明上具有教育、审美等重要价值,指向“价值性”;而这样的“宝”一定是可传承的,涉及“传”者和“承”者,且必须是在一个家族内部的传承,所以其具有家族精神与家族情怀,“传”与“家”指向“特殊性”。所谓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其范围的扩展。在写作中,一般需要明确概念讨论的范围,如果范围不明确,想要表达的意思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就会出现错误。经济学家茅于轼在2007年接受《新快报》专访畅谈构建和谐社会时说:“要把‘为富人说话和替穷人办事’这两件事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理由是如今社会上有仇富心理,有一批人反对保护富人,准备打倒富人,再次剥夺他们,有这么多人反对保护富人,他更觉得有保护富人的必要。并说为富人说话不仅是为了富人,更是为了大多数的穷人,因为穷人最终也要变富,如果把富人都打倒了,穷人也就没有前途了。这一观点遭到一些人的批判,因为不少人认为有的富人“为富不仁”,或者他们是通过非法的途径致富。茅于轼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里所说的富人不包括贪污盗窃、以权谋私、追求不义之财的那些人,而是指诚实致富,特别是兴办企业致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不在此列。”如果他在《新快报》专访中像这样澄清了概念,所说富人是诚实致富的人,而不是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那么批评者就会少很多。但是他所说的“社会上有仇富心理”,这里的“富”是指诚实致富的人吗?如果社会上的所仇之“富”是指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是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呢?那么他在此文中“替富人说话”的观点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仇富心理”中的“富”指什么样的人,也有必要阐释清楚,否则后面的论证和结论也会出现问题。又如作文题“扶”。你要写“扶”什么?“扶”的对象、范围要作出说明。“扶”老爱幼,乐于助人,是“扶”;老人摔倒要扶,是“扶”;建筑物倒塌要“扶”,是“扶”;文化缺失要“扶”,道德沦丧要“扶”,这些都是“扶”。在层层的范围界定中,“扶”的含义越来越深刻,会使立意和论证也越来越深刻、深入。2.比较辨析相近、相反等概念(1)相近概念比较辨析因为概念相近,其中的界限容易被模糊,甚至被忽略。如果能在表层上的相近中剖析出两个概念之间深层次的差异,发掘它们细微的差别,也许就能成为论证走向深入的关键点。比如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一文中写道: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而不能有人文素养。该文段通过对“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这两个相近的概念的比较辨析,让读者一下子清晰了“知识”与“素养”之间的深层次区别,“素养”起源于“知识”,但绝不能止于“知识”,如果知识没有内化到认知本体,没有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无法成为“人文素养”。至此,通过对相近概念的比较辨析,读者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就更深刻了。(2)相反概念比较辨析有时候单一地解说一个概念,不容易充分展示其内涵与外延,而如果借助相反的概念,通过比较辨析,让其优劣毕现、差别尽显,这样不仅能有效展开议论说理,而且能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比如广东高考作文题(富翁慷慨捐助三个贫困家庭),有一篇优秀作文写道:勇气有匹夫之勇,有丈夫之勇。断然拒绝富人的捐赠,甘受清贫之苦,固然需要勇气,但这只是一时之勇,是匹夫之勇;而能接受富人的捐赠,并且通过韧性的奋斗、持久的坚持,酿出幸福的生活,这才是终生之勇,是丈夫之勇。作者否定傲然拒绝富翁捐赠的举动,肯定暂时屈尊接受富人捐赠的行为,直接陈述亦能表明观点,却不能透彻地剖析出两种行为之间的本质区别。而通过引进“匹夫之勇”和“丈夫之勇”两个相反的概念,在对比论证中,文章就能深入地挖掘出傲然拒绝富翁捐赠的举动是短视的、逞强似的匹夫作为,而暂时屈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短板快攻点20论述说理要深入练习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5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