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组1草原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前准备1、草原风光图。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①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2、“丝绸之路”地图。教学过程一、话说“丝绸之路”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二、走近“丝绸之路”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三、走进“丝绸之路”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隆重。①找出有关句子:◇“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四、延伸“丝绸之路”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第二组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2、学习第二首诗。(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2、默写《牧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初知“美”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2、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二、初读,走近“美”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三、品读,感受“美”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81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