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河南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课件新人教版
22《孟子》三章快速对答案1提示:点击进入习题(1)有利(2)内城(3)护城河(4)放弃(5)极点(6)同“叛”,背叛C(表转折;A.表顺承/表并列;B.表转折/表修饰;D.表修饰/表转折)23D(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A.这样/……的样子;B.凭借/认为;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用天下都归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是要失败的。67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有说服力;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8A(兵:兵器)9D(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多助天下顺之仁政10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11链接材料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是本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富贵不能淫》(1)真正,确实(2)怎么,哪里(3)教导、训诲(4)谨慎(5)准则,标准(6)遵从(7)惑乱,迷惑。文中是使动用法(8)改变,动摇。文中是使动用法1C(的;A.能,可能/得到;B.告诫/谨慎;D.动词,居住/名词,房屋)2(1)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2)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3)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4)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34(1)轲战国儒大学中庸论语(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意近即可)5“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对即可)67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9(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8(1)停息,太平(2)教导、训诲(3)遵从(4)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10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得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改变自己的原则。11本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链接材料中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他没有拜,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他面对着元军高官厚禄的利诱,没有丝毫的动心,正是“富贵不能淫”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A(shuō—yuè)1(1)兴起,指被任用(2)选拔、任用(3)违背扰乱(4)犯错误(5)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6)了解、明白(7)指在国外2A(B.衡:同“横”,梗塞、不顺;C.曾:同“增”;D.拂:同“弼”,辅佐)34A(“降”与“大任”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正确的划分应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5(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67共同点:这六个人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8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知错能改,有困惑能思虑出解决办法,并付诸实践。9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意,那他依然会在前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10(1)狱官(2)财资缺乏(3)同“横”,梗塞、不顺(4)同“弼”,辅佐11(1)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12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13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2)三里之城____________(3)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4)委而去之__________(5)寡助之至___________(6)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内城护城河放弃极点同“叛”,背叛2.下列各项中“而”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然而不胜者曲肱而枕之C.环而攻之而不胜出淤泥而不染D.夫环而攻之人不知而不愠········表顺承/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然B.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公欣然曰自以为大有所益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夫环而攻之夫君子之行C.之D.夫·这样/……的样子·······凭借/认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D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都归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排比排比的作用:①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②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③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难以辩驳;④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⑤排比句读起来感到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常见题型:①某句子或语段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某句子。③某句或某段运用排比修辞阐述事理,有何好处?答题思路:①句子运用排比修辞生动有力地表现了……,读起来富有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突出了中心(富有感染力)。②某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生动有力地表现了……,气势磅礴,感染力强。③某句或某段运用排比阐述事理,说理有力,难以辩驳。(一)阅读课文,完成题目。5.本文一开头就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指明“_______”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就是下文说的“_____”和“__________”,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______”的政治思想。6.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7.孟子的语言极具特色,请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是要失败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多助天下顺之仁政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有说服力;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题目。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士兵B.委而去之去:离开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民:百姓D.必有得天时者矣必:必定····兵:兵器A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B.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C.“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有递进关系,顺序不能颠倒。D.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D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1.阅读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请说说你认为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链接材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颜渊》)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链接材料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是本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链接材料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在(剩下的)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富贵不能淫》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3)父命之______________(4)必敬必戒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6)与民由之________(7)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确实········怎么,哪里教导、训诲谨慎准则,标准遵从惑乱,迷惑。文中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文中是使动用法2.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妾妇之道也立天下之正位D.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能,可能/得到········告诫/谨慎的动词,居住/名词,房屋C3.翻译下面句子。(1)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2)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本文标题:河南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课件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81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