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交往品质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一)根据第四次全国少代会提出的少先队要注重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的精神,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决定:在全国少先队员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少先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应该运用少先队组织的功能开展切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儿童情趣和符合时代发展的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等教育体验使自己交往能力得到提高,知识得到丰富,心理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二)“交往”是现在社会中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有创新、竞争意识的人必须敢于交往,善于交往。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追求高效率、高速度现象,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人际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品质也趋于淡化。这种社会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现代家庭结构主要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只普遍注重对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培养,看重的是分数、名次,而忽视了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的培养。孩子们被大人包围住,缺少同伴之间的交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的个性。(三)培养学生交往品质要从小抓起,学校是一个小社会,通过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指导学生到活动交往中去实践,从中得到锻炼。(四)本课题通过班级这个小集体来培养学生良好交往品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交往的方法,提高交往的能力和交往的艺术。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具有与他人交往、互相交流信息、感情等方面的需要。现代教学活动正是建立在学生之间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基础之上的,交往是现代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健康的交往活动情境,发展各种不同层面上的多向交往关系。加强师生交往,能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了解。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说得好,“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引导生与生的交往,共同组成集体网络,以求产生所谓学习的“共生效应”。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所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少有点取决于你与谁一起上学。这里有一种共生效应。”所以,应该努力提高学生交往的质量水平,强化或诱发学生出现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审美需求等。宽容地期待与鼓励学生的交往品质逐步走向独立与成熟,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交往能力。因此,本课题组将以下三点作为我们的研究内容:(1)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交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交往品质。(2)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的常规管理,为学生创设交往环境,提供多个服务和管理岗位。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班干部(各岗位)、老师、班主任作为扮演的角色,感受组织活动、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学习、在交往中管理的本领。(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交往的基础知识的辅导,对交往能力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在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丰富班级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交往品质的研究”活动,在我校已进行了一年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研究了小学生不愿交往的原因。对于那些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们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找出阻碍学生交往的绊脚石。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一般分为:逃避型、恐惧型、厌恶型、唯我型。(1)逃避型。它的特征是:见到生人就尽量逃避或躲躲藏藏不与生人说话,躲避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与他人交往。这种类型孩子的年龄一般在8岁以下,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在入学以前,接触的大多是自己的亲人,面对班内四五十个同龄人,失去了依赖,不知所措。我班曾有这样一个小孩叫裘盈盈,刚上学时,天天让阿姨接送,阿姨走了就是无声的哭泣,问她什么她都不说,后来阿姨问其原因,她说:“我不知道应该和同学们说些什么,看着他们有说有笑,我觉得自己很孤独。”不知道与他人怎样交往,使裘盈盈讨厌上学。(2)恐惧型。它的特征是:遇到生人,表现出恐惧害怕,见到陌生人说话结结巴巴。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交往中受到过挫折,二是听别人谈起交往中所受挫折而害怕;三是父母或亲人过多的讲交往不当的后果,致使孩子谈“交往色变”。这种类型孩子的年龄比逃避型稍大,还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李静是一个特别活泼的小姑娘,在上三年级时,突然不和同学们说话了,整天自己在桌上趴着,经过交谈才知道,她邻居的一个哥哥因为说错了话被同学打了。因此她也害怕自己说错话,而宁愿不说话。(3)厌恶型。它的特征是:对他人产生厌恶心理,讨厌与陌生人接触。其原因有很多:有的觉得别人没有值得和自己交往的地方,即总拿别人的短处和自己的长处做比较,或者认为他人和自己交往有所图,以至厌烦;有的看到父辈交往时礼尚往来,不能随心所欲,有时还要违背自己的本意,认为交往是一件没意思的活动;还有的认为见到别人要说一些“客气话”,太麻烦等等。小雨的父母朋友很多,大家一块吃饭时不可避免要互相介绍,父母让小雨给叔叔们敬酒,还教小雨在饭桌上应注意哪些礼仪,而小雨却认为“吃饭就吃饭吧,哪来那么多事”,所以她对交往产生了厌恶心理,不愿意与人交往。(4)唯我型。它的特征是:在与他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他人,什么事必须依着自己,容不得他人。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刚开始与他人交往时,还是比较合群的,随着“以我为中心的显露”,他逐渐被同学们疏远,以至于被孤立出来。(二)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交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交往品质。我们首先增设岗位,竞争上岗。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并在此活动中提高交往能力。其次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单一的社会角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行角色变换制度,让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班干部的每一个岗位,尤其是主要岗位定期改换。不同层次的管理角色可以轮换。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体验不同的交往艺术。班级自主管理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获得了“班级小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男孩长的很俊秀,平时总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可是一天放学后,他的衣服搞的很脏,而且脸上青一块肿一块。妈妈关心的问:“宝贝儿,你今天怎么啦?谁欺负你了?”孩子说:“对不起,妈妈,我不想告诉你。”妈妈也就没有接着问下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类似的事,不少父母通常会对孩子刨根问底,即便争端是由自己的孩子引起的,只要发现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就会兴师问罪,至少可以说别人的孩子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打的那么狠。人际交往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妥善处理人际冲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的学习四大支柱是:学习认知、学习生存、学习做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与人相处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是生存的必要前提。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多数,人际关系问题也成了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由于家庭结构和居住条件的变化,视听技术的发展和游戏方式的更新换代,他们更习惯于面对自我;另一方面,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观念,情感上对父母的过分依恋和较弱的生存能力,使得独生子女实际的人际交往过早的沾染上世俗化的色彩,面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独生子女往往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要重视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使他们大胆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呢?我们通过研究找到了一些方法:1.激励学生交往的兴趣和欲望。无论做任何事,只要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鼓励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绝不能借口学生学习的重要而忽视他与人交往的学习。当他们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时,我们如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其在交往中获得成功,那么,孩子们会兴趣大增,继续交朋友。同时,我们要多给学生们讲交往的重要性,如: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的要与别人打交道,世界就是有人组成的,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人,那我们自己会多么孤独与无助。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回忆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如: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不但会感到快乐,还会学到很多东西。和父母的朋友在一起,可以增长见识,丰富自己。当他们认识到交往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时,就会产生与更多人交往的欲望。当学生表现出对他人交往的恐惧和厌烦时,作为教师要耐心的与其交谈,找出原因,帮助他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他正确的对待与他人交往,必要时还可以和孩子共同交往,给予其具体的指导。总之,要让学生保持交往的兴趣和欲望。2.重视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习惯的培养。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习惯。如:善良、诚实、守信、善解人意、宽宏大量等。这些品质和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班队会时,由学生排练一些生活中交往的小品、相声,让学生判断对错,使他们在有声有色的节目中受到启发。在语文课、思品课上要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给学生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使他们认识到诚实、守信等品质和习惯的重要性。我班王月同学心胸狭窄,经常和同学闹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如何做到宽容”这个话题。在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建议,王月也受到启发,变的大度多了。总之,我们十分重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使他们愉快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并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学生的交往品质得到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为学生创设交往环境,提供多个服务和管理岗位。朱华丽老师的“低年段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习交往能力”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邱晓微老师的“中高年段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验证。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值日班长、值日中队长、值日组长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组织活动、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学习、在交往中管理的本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在美化班级环境中学习交往艺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爱班的热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邱晓微老师设计了“让教室美丽、让墙壁说话”的活动,首先她向学生提出要求:设计既要不失童趣,又要让教室令人耳目一新且富有教育意义。然后每8人分成一个小组开展活动,任务一布置,有的一起翻阅资料,有的一起勾画草图,动了许多脑筋,最后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活动任务。整个教室体现了“惜时、自信、团结、合作”的育人氛围。教室里每一幅画、每一句标语都激励着同学们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师生共同创造、共同设计、共同布置中,师生的感情增强,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为其健康成长所做的一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自主性活动得到发挥,同时,在此活动中,学生认识了自我,肯定了自我,发展了自我。2.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学习交往艺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对班集体的管理实行的是封闭式的强制与说教。教师与学生无法亲近、交流,学生对老师也是“敬而远之”。这样的管理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压抑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朱华丽老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活动进行有机取舍,从而使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只有真正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支持、赏识每个学生,才能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才能消除他们心灵上的恐惧感,在他们迷惘时亲切地送上一句:“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或在犹豫时鼓励他们:“别怕,你一定能行”,会让他们如浴春风,增强信心和勇气。师生之间的交往,如提问、交谈的机会增多,更能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交往艺术。3.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学习交往艺术。邱晓微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改造班级内的组织结构和班级活动的运作机制,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组织、管理和实施的机会。具体做法如下:(1)加大班队
本文标题: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85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