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点集训(十四)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应学生用书p267一、选择题冰湖是冰川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湖泊。天山西部的别珍套山(如下图所示)发育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冰湖,主要有4种类型:冰斗湖、冰碛湖、侵蚀湖和槽谷湖。位于冰川末端的冰碛湖数量和面积分别占总量的83.3%和87.7%。据此完成1~2题。1.据统计,别珍套山地区绝大多数冰湖分布于海拔3100~3500米的山区,与其分布密切相关的是(A)A.雪线高度B.林线高度C.最大降水高度D.1月0℃等温线高度[解析]冰湖是冰川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湖泊,冰川的存在需要冰点气温,其形成需要在0℃以下,也就是需要分布在雪线或其上的位置,据此选A。2.调查发现,近几十年,冰碛湖的数量和面积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C)A.冰川退缩导致的冰川侵蚀B.冰川扩展导致的冰川侵蚀C.冰川退缩导致的冰川堆积D.冰川扩展导致的冰川堆积[解析]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冰川退缩、冰川堆积,从而使冰碛湖的数量和面积增长最快,据此选C。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读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3.该山夏季不同海拔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点是(D)A.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下降B.海拔1100~5300m,积雪覆盖面积增加C.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下降D.海拔1100m以下,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解析]从图中可知,夏季,该山海拔1100m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A错;海拔1100~5300m,积雪覆盖变化率为负值,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减少,B错;海拔5300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变为正值,不断上升,表明积雪覆盖面积增加,C错;海拔1100m以下,无论冬季积雪覆盖变化率怎么变化,夏季积雪覆盖变化率始终为0,积雪覆盖面积无变化,则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D正确。4.该山夏季积雪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A.造成地质灾害多发B.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改变区域地表形态D.改变区域气候类型[解析]冰川泥石流是高山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季节是夏季。高山地区冰川堆积和冻融风化作用显著,多松散冰碛物,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物质条件,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易携带泥沙石块形成泥石流,造成地质灾害,A正确。积雪大量融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增强,B错;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积雪融化的作用比较微小,C错;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积雪的融化无法改变,D错;正确答案为A。鸟类有候鸟和留鸟之分,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鸟称为留鸟,随季节而迁徙的鸟称为候鸟。候鸟又有夏候鸟与冬候鸟之分,夏候鸟是春季飞来观测地度夏繁殖,深秋又飞往原地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该地繁殖的鸟类。冬候鸟是秋季飞来观测地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原地繁殖,待幼鸟长大后,至次年秋季又飞临该地越冬的鸟类。下图示意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读图完成5~6题。5.除观测地外,与夏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相比,冬候鸟的另一栖居地(C)A.位置偏北B.昼长更长C.气温更低D.降水偏少[解析]夏候鸟在另一栖居地越冬,说明另一栖居地冬季比该地温暖,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低;冬候鸟在观测地越冬,说明其另一栖居地比观测地冷,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高,故C项正确。但两地的降水情况具有不确定性,D项错误;A项对北半球而言正确,对南半球而言是错误的;B项对当地夏季而言正确,对冬季而言是错误的。故答案选C项。6.海拔200米左右的鸟类种数比海拔500米处少,主要原因可能是(B)A.食物来源少B.受人类的影响大C.气候湿热D.光照少,孵化条件差[解析]海拔200米左右的地区河湖湿地多,鸟类的食物来源更多,A错误;光照条件对鸟类的孵化条件影响不大,D错误;200米与500米的高差产生的气候差异很小,不足以影响鸟类的栖居情况,C错误;但200米左右的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对鸟类的生活惊扰多,故鸟类的种数偏少,B正确。故答案选B项。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具有供肥、保肥和缓冲等功效,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还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及其退化进程。下图示意我国某沿海岛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全氮含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该岛为一无人岛屿,面积为0.229平方公里。读图完成7~9题。7.该岛屿位于(B)A.南沙海域B.舟山群岛C.山东沿海D.环渤海湾[解析]该岛屿上的土壤含水率在夏季偏少,7、8月份长江中下游一带遭受伏旱天气的影响,降水偏少。8.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将导致该土壤中(A)A.有机质分解减缓B.生物生产量提高C.有机质来源增加D.水体富营养加重[解析]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时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随之升高,可知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将导致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减缓。9.冬春季节有机质含量高表明该地(D)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B.气温年较差不断扩大C.地表水土流失加重D.冬季植被处于落叶高峰期[解析]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不能说明该岛屿冬春季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该岛屿冬春季节有机质含量高无法证明其年温差大小;该岛屿冬春季节降水比较少,此时,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舟山群岛冬季降水较少且气温比较低,许多植被处在落叶时期,此时地表的有机质积累量比较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比较大。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读图完成10~11题。10.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B)A.平原面积广大B.长期与大陆隔绝C.火山活动频繁D.居民细心培育[解析]索科特拉岛由于长期与大陆分离,岛上生物进化具有独特性。11.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D)A.抵御低温冻害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C.进行光合作用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解析]由于纬度较低,且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岛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龙血树利用它的伞状树冠从空气中截留水分,并将凝结的水分汇集到树的根部,以适应干旱的气候。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喜马拉雅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长3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拥有8000米以上高峰14座,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的沟谷地区是该地区生物的天然“避难所”,也是该地区生物扩散和交流的关键的“生态走廊”。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局部卫星影像,图中白色部分为冰川,浅色线状事物为河流。(1)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多高峰的原因。__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剧烈,形成高大褶皱山脉;两侧均为大陆板块,板块厚度大,山峰海拔高。__(2)简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降水、河流和地形三者之间的关系。__山脉南坡高差大,抬升西南季风,降水多;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流速快;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强烈,形成众多峡谷;高海拔处冰川发育广,多冰川侵蚀、堆积地貌。__(3)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__山脉地势高差大,水热(气候)垂直地域分异显著,物种丰富;喜马拉雅山范围广,南北坡差异明显,自然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及其组合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地形崎岖,沟谷(峡谷)众多,环境独特,(生物的天然“避难所”较多)利于特有动植物生存;沟谷地势较低,沟通不同生态系统,利于本区域生物迁移和扩散。__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__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__(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__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土地生产力高,草场、森林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高海拔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__(4)伊犁河谷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简述伊犁河谷发展种植业的主要优势自然条件。__伊犁河谷地域辽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雨热同期,气候较湿润,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__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十四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3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