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文篇目及备战演练一、分析本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说说带给你怎样的美感。【答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答案】“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1.念:________________2.相与:________________3.中庭:____________4.空明:__________________5.盖:____________6.但:__________考虑,想到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只是一、(2005·河南实验区)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0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解.衣欲睡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解开(或:脱,脱下)散步(或:漫步,走,行走)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能体现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答案】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二、(2018·枣庄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共15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④者。”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_(2)是.日更定矣是:__________________一起这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答案】(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相与步于中庭。B.独往湖心亭看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更有痴似相公者。B【解析】A、C、D三项均为倒装句,B项为省略句。4.语段(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语段(一)中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答案】角度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角度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角度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________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答案】横批: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③,得支径④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⑤非人间之境。(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注:①天宇开霁: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②参寥:苏轼的朋友。③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④支径:小路。⑤殆:危险,恐怕。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色愈恭,礼愈至.B.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C.明庭下如积水空明.以伤先帝之明.D.交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A【解析】A.动词,到,到达/形容词,周到;B.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C.形容词,明亮/形容词,英明,明智;D.动词,交错。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案】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3.语段(一)中对月色的描写被人称道,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2分)【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新颖形象,将澄澈透明的月景写到极致。示例二:以动写静,通过描写竹柏影的清晰可辨,侧面烘托了月光的明净皎洁,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与语段(一)相比,语段(二)描写了月下怎样的景色?(4分)【答案】语段(二)描写了龙井亭月下优美、幽寂的夜景:隐显的灯火、路边的屋舍、蓊郁的草木、悲鸣的急流,营造出一种澄明、清幽的境界。【语段(二)参考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恐怕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本文标题: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套精品资第一部分专题一文言文篇目及备战演练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统编教材八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4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