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言断句与简答课件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五部分文科加考项目专题十五文言断句与简答1.(2019江苏,22—2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题自书杜拾遗诗后徐渭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5分)(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其中男女主人公是、。(3分)(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5限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答案(1)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2)西厢记张珙崔莺莺(3)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体现了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题干中“限5处”的要求。“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意思完整,中间不能停顿,在“皇”后停顿;“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和前一部分结构相似,因此中间不停顿,在“世”后停顿;“一见而辄阻”是“彼拾遗者”的谓语部分,应在“阻”后停顿;“而已”一般位于句尾,应在其后停顿;“慷慨”意为“感慨”,与前面的联系更为紧密,应在其后停顿。方法技巧断句标志①对话标志(直接停顿):曰、云、言、谓。②引出议论的词语(多用在句首):夫、盖、至若、若夫、斯、凡、窃等。③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④名词、代词(注意语法功能):名号、称谓、官职、地名、之、其等。⑤修辞手法(直接断开):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⑥特殊句式(直接断开):“其……乎”“孰与……乎”“见……于……”“何……之有”等。⑦句中的介词、连词(用在句中):以、于、为、则、而等。⑧复句中的关联词(多用在句首):虽、纵、向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且等。⑨表疑问语气的词(多用在句首):何、胡、安、曷、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2)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体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文化自信。张珙的“珙”字易写错。(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体现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材料中“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的意思是看出我们两个人的际遇,虽处在不同的时代,命运(却)相同。可结合这一句理解“相及”的内涵。[参考译文]我在卧龙山的山顶读书,每当遇到刮风下雨天色昏暗时,总是大声喊杜甫。唉,唐代用诗赋来选取读书人,(但是)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却不能被举为进士;元代用元曲来选取读书人,但是像王实甫,到现在都被人啧啧赞叹的人,终究不能够被举为进士。但是李白凭着三首《清平调》受到唐明皇的恩宠,王实甫因为受到花拖的赏识从而在当世获得荣光。但是杜甫见了皇帝一次就遭到猜忌,只留下几首早朝诗罢了,我对他们都非常同情感慨,内心的苦楚难以描述。我写了杜甫的三首诗,看出我们两个人的际遇,虽处在不同的时代,命运(却)相同。谁说古人和今人命运不相关呢!2.(2018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注]挦撦:摘取。(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4分)(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2分)(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分)4限处答案(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2)李贺李商隐(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解析(1)根据句式对称特点,抓住“所欲言”“所不欲言”“在是”等词语,即可断句。(2)唐李贺曾居昌谷,故以此为别名。李商隐,号玉溪生。(3)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整合文段中评论性的文字等,即可概括出答案。[参考译文]诗人因诗出名,诗更因为诗人而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愈和李贺、李商隐;以及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诗人吴娄东,都是诗作与人融为一体的。人之外没有诗作,诗作之外没有人,诗人与其诗就完整地融为一体了。益阳人汤鹏,字海秋,有三千多首诗,经过删除之后保留的有两千多首,评论者不少于几十家,最后嘱托龚巩祚写总结评论,龚巩祚也只写一个字罢了:完。凭什么说“完”呢?海秋的情感全在他的诗里,想要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不能不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本不该说到底还说的也在诗里。总之不愿摘取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的言语,随意选取一首,无论是熟识他的还是不熟识他的人,都说:这是汤益阳的诗。3.(2017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2分)(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答案(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2)苏洵苏轼(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解析(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开。“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应放句首,所以“此公生平所谓流俗”之后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参考译文]宋政和年间官局编书,众多大臣的文章,唯独《临川集》能够参与其中。靖康之祸(后),官书散落丢失。私集竟然也没有完善的版本,不像欧阳修的集子、曾巩的集子、苏洵和苏轼的集子盛行一时。王文公是超出同类的英才,正气所产生。同时代的文人,虽然有的人意见向来与他不同,尚且推崇王文公的文章,口中赞许心中佩服,经常是到了极点。而后来一些品质恶劣的人,不满王文公的宰相的功业,于是一并废止他的文章,这就是王文公生平所说的世俗。为什么在王文公去世后还是这样呢?4.(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解析(1)据意断句:“以末学陋识”,介词结构做状语,前置,后面应断开;“操觚窜定其间”语意完整,前后应断开;“穷老尽气”与“刿目钅术心”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应断开。抓标志词辅助断句:“虽”和“亦”为句首词,词前应断开。(2)“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3)根据“宪章之所系”“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等句,可推知该书所记述的大致内容。《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一部中国古代政书,由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编撰,记载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参考译文]过去江淹说过:“(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这)确实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陈寿号称擅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悉旧事,然而(他们)所著的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为)这件事太难了。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我姑且辑录见闻,以防备遗忘罢了。5.(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5分)(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1分)(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5限处答案(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2)刘义庆(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联系上文可推断,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今世说》时的做法,由此可知“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之间应断开;然后结合虚词“者”“以”“其”“而”进行断句。(2)此题属文学常识识记题,难度不大。(3)解答本题的要点:①读懂大意;②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祖(模仿)刘氏所作《世说新语》”“稍节其条目”“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等。[参考译文]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一家之言。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6.(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言断句与简答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4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