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核心素养术语必背1.政治认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2.科学精神: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公共参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知识体系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1.传统文化的表现(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内涵不同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侧重点不同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从传统文化自身看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时代的需要看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1.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2.作为传统文化必须是现存的,而不是已经湮灭的、绝迹的文化。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甄别与选择,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熟和相对稳定。3.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性的东西。4.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保留和发展,通过传统文化可见文化的延续性。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是什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因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对于传统文化,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3.怎么办——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3)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侧重点文化继承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如何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①做到“四看”:一要看它对社会稳定起维护作用还是破坏作用,二要看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三要看它对社会民主化进程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四要看它对民众思想和社会风尚起净化提升作用还是毒害涣散作用。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同”思想、“和为贵”思想等是精华;“法轮功”之类的邪教及其宣扬的“宿命论”“世界末日论”等思想是糟粕。②坚持“两原则”:要坚持民众认同和参与程度及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原则。当一个国家、社会、地区的绝大多数民众都对某种文化赞同、支持甚至参与的时候,一般来说,这种文化应被划入精华之列;不过,在一时一地被视为精华的东西,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可能并不是精华,甚至是糟粕,如巫术等。③当然,在传统文化中,有些是瑕瑜互见,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对此类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戴上一顶“精华”或“糟粕”的帽子,而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作科学、具体的分析。●命题角度传统文化的继承【典例1】(2017·江苏卷)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A.文化平等文化差异文化交融B.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文化自信C.文化借鉴文化包容文化繁荣D.文化传播文化市场文化自觉【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知识。材料中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的观点是错误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故选B。A中的文化差异、C中的文化包容、D中的文化市场均与题意无关。【答案】B【典例2】(2016·北京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文物保护部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①错误,②正确。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正确。④夸大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的作用,应排除。【答案】C【典例3】(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2)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文化生活知识,题目类型评析类,问题指向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首先从知识层面,本题主要围绕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2)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但此类型题目并不是无止境开放,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本题必须围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建议,同时注意数量限定是三条,不要因为平时习惯而有所遗漏。【答案】(1)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利用传统村落品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传承传统技艺。修缮古民居、古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开展民俗节庆、寻根问祖活动,传承历史文化。【典例4】(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2)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解析】(1)本问考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要结合材料中《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的做法组织答案。“比赛诗词涵盖《诗经》……”说明《中国诗词大会》选材广泛,所选诗词代表性强;“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说明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应用新媒体互动……”说明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说明引导民众广泛参与。(2)本问考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建议,答案具有开放性,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提建议。【答案】(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考向点评】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分析,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
本文标题:2021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94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