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园本课程第一节园本课程的内涵一.园本课程的内涵与历史发展(一)园本课程的内涵1.校本课程校本,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指在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园本课程园本,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园本课程是指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开发场所:开发主体:幼儿园园长,教师,幼儿及其家长。(二)历史发展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展了全面的幼稚园课程实验研究。1925年,形成著名“单元中心制课程”。单元中心制课程成为当时幼稚园的主要课程。二.园本课程的特点与功能(一)特点在课程特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特色性国家课程——园本课程在课程权力方面,园本课程具有自主性园本课程编制园本课程实施在民主性方面,具有民主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参与者在课程开发方面,具有生成性兴趣,需要;资源,环境(二)功能1.园本是有效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保证就课程而言,只有适合幼儿的,适合班级的才是适合幼儿园的。2.园本课程建设是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角色教师对园本课程的影响因素教师专业挑战3.园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是幼儿园课程理论的重要生长点课程建设目的多样,课程实践基础各异,园所文化不同,办园理念有别,课程参与者广泛,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进而引发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同时产生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4.园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幼教政策,法规的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工作纲要》:城乡种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第二节园本课程的开发一.园本课程发开的界定(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学生与社区人员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开发与结果。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五大步骤:进行与校本情境分析,制定课程目标,编制课程方案,课程解释与实施,课程追踪与重建。(二)园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广义的幼儿园课程开发指幼儿园及教师对现有课程的处理及决策。狭义的幼儿园课程开发则指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各方共同参与课程的决策过程。园本课程开发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幼儿的需要,提倡因材施教及个别化教学,强调儿童的多元化发展,重视儿童的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伙伴互动,集体民主决策,自主权和个人解放等。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一)开发的条件1.办园理念幼儿园园本课程形成某种特色,实际上是实践一定理念的产物,具体包括:先进理论的吸取,明确的课程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近,中远期规划,全园教师的认同,接纳程度,特色氛围的创建等。办学理想是幼儿园面向美好未来的设计和蓝图,是幼儿园富有更改的办学追求和抱负。2.幼儿园背景本园特定起点和文化背景3.发展机制4.师资建设特色园和特色教师成正相关5.课程研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全方位,多视角地开展针对幼儿园自身特点的课程研究工作。园本课程是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由幼儿园自己发起并实践研发。6.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向课程内容需要考虑什么?(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1.园本课程开发流程(1)建立园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幼儿和社区代表以及课程专家。(2)幼儿园现状分析幼儿园历史背景,园本文化,幼儿实际需要,家长情况,社区情况与资源,有否专家支持等方面。(3)拟定园本课程开发目标一发展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二针对幼儿的课程目标(4)编制园本开发方案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与规划意图该课程理论基础本课程所持有的儿童观与教育观课程总体目标内容结构组织实施与评价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5)园本课程实施与评价一,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指对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的排列和组合的方式。(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二,教育过程的组织,教育途径,活动形式,教与学的方法等评价包括对课程开发的价值,内容,目标,组织实施及效果等的评价。2.园本课程的开发程序(1)情境分析与编制课程方案情境分析:文献资料查阅,幼儿园优劣势,本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教师经验,园长态度与理念,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园舍。设备,家长期望,社区资源,专家。(2)根据情景分析的结果制定适合的课程目标(3)课程的解释与实施(4)课程的追踪与重建三.园本课程开发的反思把园本课程等同于教材编写把园本课程等同于创建特色幼儿园把园本课程开发等同于自行其是田野课程“田野工作”在国外是一种到现场去的科学探究方式,而“田野课程”则是让孩子进入“田野”般的自然情境中,成为现实情境的一员,课程的内容则都是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出来的。“田野”二字是课程理念的浓缩体现,它体现了《纲要》新知识观和儿童发展观,即: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以及注重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强调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变化等精神。一是作为生态环境中的田野,是将田野解读为其本义上的原初、自然、本真,强调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为幼儿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的环境,萌发幼儿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二是作为方法和活动现实中的田野,将田野解读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其含义是进入、深入现场和情境,让幼儿在现实场景、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幼儿成为现实情境中的一员,以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前者生态的田野是开放的、真实的、自然的、丰富的,体现了田野课程环境观和资源观。后者动态的田野是自主的、研究的、探索的、发现的,体现了田野课程的灵魂——幼儿的自主探究,既田野课程的进程观。田野课程理念“真实的、参与的、现场的、开阔的、清新的”是田野课程的理念和精髓,这五大理念是相互包容、交融互通的。田野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田野课程内容以主题活动和非主题活动两种形式进行组织:1.主题活动:是师生共同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活动以主题网络的形式展开,主题网设计可借助要素分析法、问题分析法、活动分析法、情境分析法等来进行。主题网络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活动线索,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资源状况等预设出相应的基本活动和活动的展开方式,并在过程中通过观察、反思不断调整活动进程。2.主题活动:是课程大目标中内容体系的另一种内容组织形式,其活动间的联系是线性的,有时也有领域间的联系,是主题教学活动之外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练习:园本课程创设绿色幼儿园课程
本文标题:园本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2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