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读书笔记
《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读书笔记书情摘要:《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是一本论文选集,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与长江学者喻国明、张涛甫等知名学者以及中山大学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共同撰写。全书由序言(喻国明)、前言(张志安)和12篇有关新媒体舆论的优秀论文构成,分为了历史与时空、网络与重构、方法与引导三个部分,围绕舆论的核心内涵、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社交媒体的舆论特征和舆论引导的范式转型等进行专题研究。其中第一部分部分四篇论文从历史与时空角度分别探究了“舆论、舆情、民意”等词的定义与变迁、近现代中国“舆论语义内涵的演变”、我国历史上政党宣传范式的转变与创新及政治传播视角下的跨境网络舆论场;第二部分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角度分别探究了网络舆情热点的演变规律、两微舆论场特征、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有关网络舆论研究的总结与反思;第三部分以引导为侧重点,探究大数据语境下的民意路径与趋势、微博舆论传播模型及演化机制、网络舆论中的社会心态、中国舆论治理的三位框架。内容简介:全书立足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新语境、新趋势和新挑战,紧扣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探讨新媒体影响下舆论研究的新问题、舆论生态的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新范式。全书从历史与时空、网络与重构、方法与引导三个篇章展开论述,围绕舆论的核心内涵、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社交媒体的舆论特征、舆论引导的范式转型等十二个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书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从现实层面勾勒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生态,并从实践层面为中国舆论场调适提供可能路径,既适合舆论研究者和观察者,也适合新闻舆论工作者阅读和参考。精彩观点:体现复杂性要求是重中之重喻国明教授《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思考》的序,体现出了现如今,舆论与政治传播环境的关系。在政治传播中,舆情机制的关联性与舆论成分的多样性,是为了体现现阶段舆论的复杂性要求。作者指出,体现复杂性要求是当下网络舆情场治理的重中之重,在舆论治理中,要理解网络舆情生态机制中的关联性,保护舆论成分的多样性,促成网络舆论的自身成长和价值“涌现”。网络舆论的分析层次作者《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调试原则》的前言,从概念的本身出发,以“作为结果的舆论”和“作为过程的舆论”两个重要的视角,侧重把握了网络舆论的现实意义,并以此来侧重舆论对社会民主的促进作用。在论文《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调适原则》作者将网络舆论的分析层次做为研究网络舆论的路径,即从情绪层次、态度层次和行为层次研究网络舆论。对情绪层次的分析,要从语法层面走向语义层面,要特别注意情绪词语代表的真实含义及其现实映射;态度层次要从态度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分析量变和质变,态度变化结果分析中要找到量变达到质变的阙值,态度变化原因分析要注意区分是个人既有态度倾向还是舆论发生的态度改变;行为层次研究分析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提出要注重中线上和线下的整合,深度研究其互动关系。文章通过认清网络舆论的本质,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舆论,得出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首先要遵循系统规律,网络舆论引导要从信息管控主导转向信息沟通主导,从短期信息调控转向长期心态调适,其次要坚持网络舆论引导的导向原则,发挥舆论引导主体的能动性,以理性话语调节情绪化表达,重视舆论引导的方法论,以科学性提高效用性,尊重舆论引导对象,积极回应民众诉求。微博与微信舆论场研究的新视角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舆论研究热度的提升,作为网络热点扩散、热门话题生成和舆论空间形塑的重要平台,微博与微信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二者作为网络舆论场中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及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微博微信舆论场的研究视角也有待更新。对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与其硕士研究生束开荣在本书的专题论文中,从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主张将微博与微信舆论场的比较研究嵌入特定的关系网络模型中去考察,描述并分析微博与微信舆论场的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为社交媒体舆论的探讨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微博与微信的舆论场有着不同的特征与形态,微博舆论场呈现“小世界”网络模型,是一个聚集了极多包含“局部链接”节点的网络。值得一说的是,作者指出,微博的实际情况同“小世界网络”理论具有差异,即局部链接有时不能发生,在考察微博舆论演化与形成机制时,此差异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微信舆论场则符合“无标度”网络模型,存在大量连接状况不均匀的节点。作者从生态特征角度分别考察了微博与微信的舆论场。微博具有话题驱动和节点效应的特征,话题驱动由使用技术功能干预形塑网络舆论来完成,话题驱动的舆论场生态在形式上表现为微博用户注意力的快速集中和快速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博平台舆论演化深度也得到加强。微信舆论场则具有圈层区隔与层级互动的生态特征。作者从微信的运行方式入手分析了平台内部内部区隔(近乎封闭的圈子)以及平台之间圈层区隔(微博与微信平台间存在着信息流“单向溢出”和舆论演化“阶段性”互动的情况),得出结论,微博与微信在舆论演化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平台功能。层级互动则指的微信中群体的分化使得微信舆论场的不同群体之间沟通互动存在阻碍。作者认为对社交媒体舆论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动态的、关系的视角切入,充分重视平台要素的特殊性,立足转型社会与技术变革语境,以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的逻辑关联为研究路径,聚焦平台内部的结构化特征之于个体(或群体)在信息传播及人际(或群体)互动方面的影响,以此建构社交媒体空间的关系网络与舆论场生态,把握社交媒体舆论的生成与演化机制。基于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研究的舆论治理建议微博用户相互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是微博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平台,科学认识这一复杂网络是深化认识微博舆论传播规律的基础理论问题。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卫东在利用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对微博舆论传播模型及其演化机制进行量化实证的基础上,就微博舆论的管理和治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意见领袖”间的信息共享渠道和群体内部信息环路渠道,这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解决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二是应用多种信息互动渠道,弥补群体间信息渠道的不足,融合论坛、门户网站、博客、微信等多种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增强群体间的信息传递;三是加强信息的公开性和客观性,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性和透明度。本文的研究设计引起了我的注意,本文主要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个案进行分析,对该事件舆论传播对整个周期进行跟踪调查,生成舆论信息发布和转发记录数据库。数据采集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现实微博环境数据搜集、构建舆论信息传播行为信息数据库。本文微博信息筛选和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三个维度:舆论发展阶段、发布人的属性和信息内容视角,并将转发路径信息分为直接转发和间接转发两类,针对两类转发方式主要搜集转发者和被转发者的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分为两类:转发层级和转发者的后续行动。从历史到重构再到方法论应用,《新媒体与舆论的十二个关键问题》为我构建出了一个了解新媒体网络舆论的全新视角,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舆论的本质、新媒体舆论研究热点问题,当前学界舆论研究现状、以及舆论研究应侧重的点,此书书中的许多观点,可以为我写论文提供理论支持。网络舆论不管是产生发展还是后期的引导与管控的动态性过程,其实都体现了以新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先驱力,当透过对网络舆论观察去把握网络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性价值,是研究的目的。舆论是不断变化的,网络舆论更是如此,多变的网络赋予舆论不断丰富的内涵,应以动态的舆论观去研究舆论引导,才能更好的把握舆论的实质。
本文标题: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6371 .html